
“从小我就有个宿敌,他的名字叫‘其他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打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每天就了解学习……”开学后,每人网上出现了一则名为《其他人家的孩子》的热帖,短短几天浏览量已破万,海量学生纷纷讨伐“其他人家的孩子”。
网友:恨煞“其他人家的孩子”
“从小我就有个宿敌叫‘其他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打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每天就了解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不叫人操心。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朋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薪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须400元生活费还嫌多。嗯,我在我妈嘴里是最差劲的。仿佛她恨不能生的是其他人家的孩子……”这则广泛流传于互联网和微博的热帖引发海量学生的共鸣,在每人网上,短短几天就被推荐四千多次,浏览量破万。
在新浪微博上,关于“其他人家的孩子”的微博有一万六千多条。多数网友表示“恨透了”这个叫“其他人家孩子”的虚幻的攀比对象。
记者随机采访了每个年龄段的二十多位学生,仅有两位表示爸爸妈妈极少把如此的话挂在嘴边,而绝大部分学生都表示爸爸妈妈常常用“其他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
更有不少网友和学生表示,自己一路就是被爸爸妈妈“比”着长大的。上学时,比的是成绩,到了大学,比的是证书,而工作后比的则是职业、收入甚至是择偶。有人给“其他人家的孩子”找了不少形容词,譬如:神通广大、虚无缥缈、宇宙中最强大、宿敌般的人物。
案例:初中生不堪被比而自残
在部分心理专家接诊的案例中,“其他人家的孩子”的确非常可怕,甚至诱发了个别孩子的心理疾病。
华东师大心理健康咨询专家陈默老师就曾接触过一个真实案例,两个母亲以前是同学,从小就喜欢暗地较劲,两生活的孩子又是同龄,同在一个班级读书。于是,两个孩子就成了母亲们嘴里最爱比较的对象。母亲天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问其他人家的孩子表现怎么样,考试成绩怎么样,生词默写出来没?一听说其他人家的孩子超越了我们的孩子,立刻脸拉得老长,劈头盖脸地一阵乱骂。到了初中三年级,其中一个孩子的成绩日渐落后,便再也厌学了,并一直喃喃自语,“我要去杀了那个其他人家的孩子。”
光明中学心理教师张静也碰到一个案例,高中三年级学生小施成绩中上,有个表姐去年高考考试进了名牌大学,从此,表姐就常常被母亲挂在嘴边,小施不堪忍受比较的重压,竟偷偷筹备了一把小刀,当母亲开始念叨“你那个姐姐怎么样出色,你如何不给我争气!”时,她就拿出小刀,在自己身上划几下,直到出血才收手,手上落下了很难修复的疤痕。
“十个爸爸妈妈中,有九个都是如此的,却不知,如此的比较让孩子非常受伤。”陈默老师表示,反复跟别的孩子很容易导致一种“高角逐感”,这种“高角逐感者”是心理疾病高危人群,追根溯源都是父母的比较导致的。
建议:比其他人不如比自己
“‘爱比’的父母常见陷入一种焦虑,这种焦虑是社会对孩子千篇一律的评价标准导致的。”优成长家庭教育中心教育咨询总监王云老师觉得,长期以来,成绩好、考进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就是好孩子的惟一标准。任何与之相悖的进步模式就会被视为失败的案例,父母总是忽视了孩子的个性,缺少成长道路的规划。
在静安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陈小文看来,父母的出发点总是是为了孩子好,期望让孩子“知耻而后勇”,激起斗志,但由于办法不当产生误区。譬如,父母喜欢比成绩,由于分数更直观。但孩子班级的整体状况、卷子的难易度、考查重点,与其他原因却被忽略。再譬如,父母在比较时都爱“扬短避长”,将弱点无限放大,这类都可能强化孩子对这个弱点的逆反情绪。
对此,陈老师建议,爸爸妈妈应该多学习“怎么样进行科学的比较”——比其他人不如比自己,少横向比较,多纵向比较,拿孩子这次成绩和上次比,比较孩子的新优点和改掉的不好的习惯,如此来的更实质一些。
“同时,还要结合孩子自己的特征,不可以‘刻舟求剑’,照搬成功模式。”陈老师说,任何别的孩子成功案例仅供参考,决不可以试图拿来复制。他建议父母多关注成功者的外部原因,努力打造与之一样的家庭环境,不要再让“其他人家的孩子”成为你孩子的“宿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