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嘉定区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2019.06)
语 文 试 卷
一 积累应用(10分)
1. 按需要填空。(5分)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__________。(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以十步;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登楼》中借眼前古迹而产生联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需要选择。(5分)
卓不凡同学才高气傲,好友想写一句话劝诫他,以下句子比较合适的一项是。(2分)
A.君子之塑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欧阳修)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
C.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移,谷以卑安。(葛洪)
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填入下面句子空白处的词汇,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①银行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原则,规范地[甲]经过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
②教师职业的性质不清楚,其特征也会不清楚,不只给教师带来[乙],也给管理带来了困难。
A.[甲]透露 [乙]疑惑 B.[甲]披露 [乙]困惑
C.[甲]披露 [乙]疑惑 D.[甲]透露 [乙]困惑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6题。(10分)
南州6月荔枝丹(节选)
贾祖璋
⑴幼年时只了解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ráng( )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lǐ( )酪”,实在没办法理解,荔枝怎么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见过鲜荔枝,没办法说了解,只好不了了之。倘若是目前,老师即使没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讲解了解吧。
⑵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讲,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仿佛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些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⑶成熟的荔枝,大部分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架构,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非常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儿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4月下旬到7月,福建是6月下旬到8月,都以7月为盛期,“南州6月荔枝丹”指的是农历6月,阳历7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3月红”和“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⑷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一般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些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由于缺少经济价值,目前已经绝种了。
⑸荔枝大小,一般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60克。
⑹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楰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宛若“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⑺荔枝的肉大部分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些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看法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的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合于生食。有些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⑻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1日而色变,2日而香变,3日而味变,四5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维持在1℃到5℃,可贮藏一个月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由于荔枝不耐贮藏,古时候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导致很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如此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⑼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非常小,有似丁香,也叫做焦核。目前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愈加退化了。
3.依据拼音为第⑴段括号写出汉字( 、 )。(2分)
4.假如要说明国内是荔枝的原产地,以下什么证据最不可采信?( )。(2分)
A. 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历史记载。
B. 徽宗诗“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C. 宋《蔡谱》是世界果树志中讲荔枝的最早的书。
D. 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5.对开头引《荔枝图序》有哪些用途剖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增加说明的文学趣味,愈加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表明因作者博学,所以文章佐证材料来源广泛。
C.引文涉荔枝色形味,后文大致按此序详细说明。
D.作者读引文时的困惑,正体现本文的写作价值。
6.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济价值决定荔枝品种的存世概率。 B.“楠木叶”大小在19克到60克间。
C.荔枝因色香味依序渐变、口味渐差。 D.果品的核就是果树的种子,会退化。
(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6分)
标题:__________
李宏昀
⑴《论语》里孔子用了一句“小子何莫学夫《诗》”劝大伙读《诗》。为何要读《诗》呢?先说一个网上流传的小故事——
⑵有个大学男孩,一直在一个固定的教室自习,喜欢上了每次都坐在他前面的女生。经过无数次的挣扎,他终于鼓起勇气给女生递了一张字条:“你好!我注意你很久了。我能和你做个朋友吗?”女生看完字条,就开始整理书本;整理完了,站起来转身问他:“我要走了,你需不需要一块?”下面,男生说了一句或许是他一生中最经典的话:“你先走吧,我还有几页书没看完。”
⑶这故事是“凭实力单身”系列,其实有年头了,首次看见它大概是二十年前吧。近期想起它,是由于读到了这首诗——《诗经·桧风·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⑷“隰”指洼地。“苌楚”是羊桃,接近目前的猕猴桃。“猗傩”读成“婀娜”,意思也接近目前说的“仪态万方”。“夭之沃沃”,形容生命初生时鲜润美好的样子。
⑸《射雕英雄传》的第三十章也出现过这首诗——一灯大师的四大弟子之1、曾被点为状元的饱学朱子柳,念出一句“隰有苌楚,猗傩其枝”来取笑黄蓉。那黄蓉又是如何想的呢:
“他引的那两句诗经,下面有‘乐子之无知,乐子之无家,乐子之无室’三句,本是少女爱慕一个未婚男子的情歌,用在靖哥哥身上,倒也十分适合,说他这冒冒失失的傻小子,还没有成家娶妻,我非常是欢喜。”
⑹关于《隰有苌楚》这首诗的讲解,从古到今天大致有三类。第一类以《毛诗》的小序为代表,说这是桧国的国人不满于国君的放任奢靡没节操,所以转而歌颂无知无识、混沌淳朴的自然事物。第二类以朱熹的《诗集传》为代表,说这是老百姓遭逢乱世,求生艰难,羡慕草木无忧无虑又没家庭负担。第三类呢,就是现代文人的讲解,以闻一多、李长之为代表,把这首诗理解为情诗、恋歌;分歧在于有人觉得这是男子写给女子的,有人觉得这是女子写给男子的。金庸在《射雕英雄传》里取的,就是现代文人的“情诗说”。
⑺一首诗的各种讲解可以并行不悖,这个司空见惯。
⑻但话说回来,站得住脚的讲解,需要能够帮助大家理解年代、理解自己,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隰有苌楚》所在的桧国,在东周初年就被郑国灭掉了。一个文明的一同体在衰落到马上崩溃的时候,就是把本该用在进取上的能量拿来应对自己、消耗我们的时候;此时社会上层的表现,要么放任奢靡,要么过分地世故、精致,或两者兼而有之。生活在这种文明当中的比较敏锐的人,回忆或想象蛮荒年代文明初生时的“夭之沃沃”,苍苍茫茫中的野蛮成长,并且抒发成诗——这就是《毛诗》小序的解析方向。《毛诗》成型于西汉,去古未远。在《毛诗》中留下足迹的解经人,尚有为整个文明立法的气魄,解析《诗》是在为富有建设性的价值观奠定基础,所以对于《隰有苌楚》的讲解,指向的是当时的社会上层。
⑼南宋朱熹的讲解,以底层百姓的口吻感叹民生艰苦,这是典型的士医生姿势。固然算得上忧国忧民,但气魄上和《毛诗》相比,到底是弱了。
⑽现代文人的“情诗说”非常不错理解,“五四”将来,解析《诗经》的总体倾向就是去政治化,把《诗经》纯粹当文学作品,固然也挺美好的,【甲】足以自成一说;【乙】止步于此,一定会在整体格局上留下缺口。这种地方正所谓是“大家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丙】憧憬冒冒失失的傻小子和憧憬质朴刚健的新生文明,这两件事情难道不是本来就相通的嘛?
⑾回头说开篇那个故事。这非常像我如此的钢铁直男年轻时做得出来的事儿,所以我不觉得故事中这个男生活该“注定孤独一生”。倘若故事的结局是“然后就没然后了”,我只能怪这女生不会傻小子的可爱和可贵。假如她读过上面这首诗,可能想法会有所不同?
⑿多念书,多“迈出第一步”,可以给生活打开新的可能性,直接影响你的命。所以啊,大伙为何不读《诗》呢?敲黑板。
——选自2019年4月9日《文汇报·笔会》,有删改
7.第⑻段末句中,“立法”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2分)
8.第⑽段可以填入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并且 【乙】但倘若 【丙】何况
B. 【甲】而且 【乙】不填 【丙】可是
C. 【甲】并且 【乙】但 【丙】不填
D. 【甲】不填 【乙】倘若 【丙】可是
9.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子柳用以取笑黄蓉的诗句,却触发了她对无室无家的靖哥哥的联想和欢喜。
B.对于《隰有苌楚》,南宋朱熹的解析流露了传统士医生忧国忧民的态度和情怀。
C.女生假如读过《诗经》,会具备一种气魄心胸,从而想进一步知道这个男生。
D.读者的格局决定了他对作品解析的结果,因而作者倡导多念书并且要知人论世。
10. 下面为文章所拟标题中比较合适的一项是( )。(3分)
A. 一首诗的三类讲解 B.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
C. 小子何莫学夫《诗》? D.“凭实力单身”及其他
11.请以第⑻段有关字句为例,赏析选文的语言特点。(5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14题。(8分)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__________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__________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12.本词作者是宋代的( )(填名字),词牌为( )(1分)
13.与“想佳人妆楼颙望”一句所用写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B.5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C.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D.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14.请赏析画线的两处句子的抒情特征。(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4分)
师说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__________,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医生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可以及,其可怪也欤!
(3)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5.本文选自《 》(填文集名)。( )是作者的字。(2分)
16.对末段的理解剖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介绍李蟠涉及年龄、才识、勇气、与“我”的关系。
B.“古道”即古文譬如六艺经传中所包括的生活道理。
C.已“通习”仍“学于余”,可知作者古文功底更深。
D.末句交代写作本文是什么原因为“嘉”“贻”李氏子蟠。
17.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传”“授”的对象来讲,作者的议论中不包含童子之师。
B.作者否定了根据社会地位和年龄大小来确定为师资格的风气。
C.举孔子行为言语之例是为了证明无需师从某个固定的老师。
D.文章用感叹词和对比,悲世风嘲士医生,彰显自己清高孤傲。
19.作者所倡导“师”的“道”,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时所“师”的内容,是一回事吗?请从文章中找依据作答。(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5题(22分)
雷州盗记
雷于粤为最远郡。崇祯初,金陵人某以部曹出守,舟入江遇盗。知其守也,杀之,并歼其从者,独留其妻女。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持牒往,而群诡为仆,人莫能察也。__________其寮属暨监司使,咸诵重之。未几,太守出示禁游客,所隶毋得纳金陵人只履,否者虽至戚必坐。于是雷人益信服新太守乃能严介若此也。
亡何,守之子至,入境,无敢舍者。问之,知其禁也,心惑之。旦日守出,子道视,非父也,讯其籍里名姓,则皆父。子悟曰:“噫!是盗( !”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监司曰:“止!吾旦日饭守而出子。”【于是戒吏,以卒环太守舍,而伏甲酒所。旦日,太守入谒,监司饮之酒,出其子质,不辨也。守窘,拟起为变,而伏甲发,就坐捽之。__________,胥逸去,仅获其七。狱具如律,械送金陵杀之。】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盗云。 ——选自《虞初新志》(明末清初 张潮)
20.以下词汇比较适合填入文中方框的一项是( )。(2分)
A. 乎 B. 耳 C. 矣 D. 哉
21.下列各项没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2分)
A.太守出示禁游客 B.天下云集响应
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D.有席卷天下……囊括四海之意
22.与“入境,无敢舍者”加点词活用状况不一样的项是( 、 )(2分)
A.知其禁也,心惑之 B.太守入谒,监司饮之酒
C.出其子质 D.子道视,非父也
23.讲解加点的字(4分)
⑴所隶毋得纳金陵人只履( ) ⑵否者虽至戚必坐( )
⑶然不敢暴语( ) ⑷密以白监司使( )
2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⑴抵郡逾月,甚廉干,有治状……咸诵重之。
⑵其卒之环守者,亦破署入。贼数十人,卒起格斗
__________
25.选文叙述紧凑,情节扣人心弦。试以第段【】内文字为例作赏析(6分)。
__________
三 写作(70分)
26.作文
你看到的这张照片,是如此完成的:有人在邻近海边的山坡上搭建了木质平台,平台上放置长条桌、小短凳,旁边还有两盘花。游客交纳几十元给搭建者,可以进入这个地方用这类道具。
很多游客闻风前来“打卡”。
这种现象引发了你什么样的联想和考虑?请写一篇700字至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能抄袭、套作。④文中不能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与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名字。
2018学年第二学期嘉定区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一 积累应用(10分)
1.輮使之然也。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2(1)C (2分,选A得1分) B(3分)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6题。(10分)
3.(2分)瓤 醴
4.(2分)B
5.(3分)C
6.(3分)A
(二)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6分)
7.(2分)奠定富有建设性的价值观的基础和质朴刚健的文明的基础。(奠定两种基础,各1分,共2分。)
8.(3分)A
9.(3分)C
10.(3分)C
11.(5分)
1、选文的语言特点是口语与书面语结合用。(1分,选文总特点)
“站得住脚”“被……灭掉了”是口语,活泼亲切自然。(指出特征,1分;指出成效,1分。)
“兼而有之”“成型于西汉”“去古未远”是书面语,精炼优雅庄重。(指出特征,1分;指出成效,1分。)
例子可以是其他词句。
2、选文的语言特点是长句与短句结合用。(1分,选文总特点)
“《毛诗》成型于西汉,去古未远。”等句子是短句,表达利落精炼,一定中有学术自信。(指出特征,1分;指出成效,1分。)
“生活在……解析方向。” 等句子是长句,表意丰富、周密,逻辑严谨。(指出特征,1分;指出成效,1分。)
例子可以是其他词句。
3、如觉得有其它语言特点,如“亦庄亦谐”等等,能言之有据,据在此段,则可按上述得分点评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14题。(8分)
12.(1分)(柳永,八声甘州。全对得1分,错1空不能分。)
13.(3分)C
14.(4分)上阕画线的两句,写远望所见,到处花落叶败,万物都在凋零。__________(是景物描写,也是心情抒发),__________作者不可排解的__________。
下阕画线的两句,回顾自己落魄江湖,四处漂泊的历程,__________。用“叹”__________,用“苦”表达迫不能已淹留他乡的__________,用“何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每一处,说及抒情特征和所抒情感,得1分。共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4分)
15.(2分)《韩昌黎文集》。退之。
16.(3分)A。
17.(3分)不理解文句,没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些__________,有些却不向老师求教。
(得分点:宾前,解,师)
18.(3分)B。
19.(3分)不是一回事。作者在本文所倡导师从的“道”,指“传道”的“道”和“解惑”的“惑”;是肩负社会重任的君子可以用来治国的礼义大道。这从他把“句读之不知”称为“小学”,可以看出。后者侧重学习具体技术方面的内容。所以,不同。
(说出二者的具体内容,各1分;所找依据能支撑结论,1分。共3分。)
(假如觉得是一回事,言之成理即可。)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5题(22分)
20.(2分)C
21.(2分)D
22.(2分)(A D)
23.(4分)
⑴管辖的地方
⑵犯法,这里是治罪或加罪、判有罪、判刑、让…坐牢的意思
⑶公开
⑷报告
24.(6分)
⑴(盗/伪守)到达雷州过了一个月,很廉洁能干,地方出现了大治的景象。雷州人都互相庆幸得到了好太守。(逾,治状,相庆。3分)
⑵那些包围“太守”住宅的士兵,也攻破官署进来。几十个强盗,仓促起来搏斗。(“卒之环守者”“贼数十人”两处定语后置句式;通假字“卒”。3分)
25.(6分)__________:述及监司布局计划,伪守赴宴,太守之子与他对质,伏兵擒拿伪守,贼众仓促格斗,最后还交代了事情的结果。(答到“字少/文简”“事/内容多”,指出叙述紧凑,即各得1分,共3分。)【】内监司布局计划、伪守赴宴,为事情的进步部分;从对质到擒拿、格斗,情节日渐走向高潮部分;获七胥,杀伪守,是事情的结局部分。情节曲折,步步惊心,扣人心弦。((答到进步、高潮、结局三个部分,得2分;指出情节曲折,得1分。共3分。)
3、作文(70分)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