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武来自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一个贫困家庭。他边放牛边学习读完了小学。中学时,他每周提着2.5公斤米走2小时山路坚持上学。在今年高考考试中,这个山里娃以582分的成绩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录取,来到北京读大学。
山里孩子 边放牛羊边上学
王洪武的家乡“天无3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当地经济条件落后,大家生活比较贫困,王洪武家也不例外,全家5口人仅靠爸爸外出打工艰难保持生活。
洪武从小就特别懂事。为了帮爸爸妈妈分担重压,他尽可能多干些家务活。上小学时,洪武天天要走半个小时的山路上学。天天,他要把家的牛和羊都赶到山上喂草,把它们拴在树上后,再去上学。等放学的时候,他再把吃饱了的牛羊牵回家。就如此,从一年级到小学六年级,他天天都坚持边放牛羊边上学。周末放假在家,他就带上书本,边放牛,边学习。
除去放牛、放羊,王洪武天天放学回到家后,还要到山上去砍柴。有一天,11岁的王洪武放学后和平常一样去山上砍柴。没想到,他刚把砍下的木柴摞成堆,就看到一条蛇忽然从柴堆上面爬下来,“呲”的一声从他脚旁窜了过去,吓得他浑身发麻,撒腿就跑。
王洪武说,目前回想起小时候砍柴的日子是非常辛苦的,他稚嫩的手臂、脸颊常常被山上的草叶、树叶划出一道道裂口。但,懂事的小洪武当时并没感觉有多苦,“只了解自己多干点活儿就能给家多出份力,爸爸妈妈也就能轻松点”。
刻苦求学 米饭咸菜吃三年
“地无三里平”说的是当地山路崎岖难走。上了初中,洪武要走2个小时的山路到离家更远的学校上学,一星期只能回一次家。
一年冬季,下起了大雪。洪武在家过完周末,午饭后,和几个同学一块踏上了艰难的返校的道路。下坡时,路太滑,洪武只好坐在树枝上滑下去。上坡时就更艰难了,只能一点点往上爬。原本2个小时的山路,那一次,他们用了四五个小时。到学校时,天已经黑了,他们筋疲力尽,全身都湿透了。
因为当地比较贫困,学生要自己带粮食到学校换饭票买饭吃。初中三年,洪武每周都要提着米和自己家里腌的咸菜去上学,这类就是他一周的伙食。每周,他只从家带五六元钱的生活费。为了省钱,他从来不吃早饭,也从来不打菜吃,一年四季吃咸菜。有时,和同学合着打一份饭,不够了就加点水拌着吃。
王洪武常常一周不花一分钱,他用这类节省下来的钱去乡里买自己想看的书,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和复习资料集等,用常识的养分不断充实自己。
初中三年,洪武学习很用功,天天都坚持早上5点钟起床,读英语、背诵课文,晚上常常学到12点才上床睡觉。就如此,洪武一直都是年级前三名,多次在比赛中获奖。中考时,他以全校1、的成绩考入当地重点中学铜仁市第一中学。
辍学两月 打工赚钱买彩电
因为成绩优秀,王洪武一入校就直接进入了理科实验班,但他并没在铜仁一中完成三年的高中学习。
上高中二年级那年,王洪武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先是疼爱他的太奶奶过世,后来父亲在外地打工时受了紧急的腰伤,妈妈又患上子宫癌。
一系列的沉重打击,让王洪武有了辍学的念头,他决定去外地打工赚钱补贴家用,为爸爸妈妈治病。
高中二年级暑假,洪武去了厦门,找到一份在工地上安装电梯的工作,“其实就是干一些搬东西的力气活。天天吃住都在工地,日子非常苦”。
两个月后,洪武领到了1000多块钱的薪资。那天晚上,他躺在工地上,想了不少。经过2个月的训练,他感觉没常识就挣不到太多的钱,对家的帮忙太小了。意识到这一点后,洪武决定重返校园。
王洪武花500元钱给家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携带这份孝顺爸爸妈妈的礼物,他回了家。离开学校2个多月,洪武不好意思再回原来的学校,就转学去了铜仁二中。
考入名校 生活孕育新期望
回到学校后的洪武,比以前更勤奋、更坚强了。他时刻都在心中提醒自己,必须要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用常识改变命。班主任任廷海介绍,洪武不只勤奋,而且聪明,上课时爱考虑,做题时喜欢用多种角度考虑问题,有时还能想出独一无二的解题办法。今年高考考试中,他以全校1、的成绩考上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国际政治专业。
王洪武坐了25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了繁华的首都北京。他刚下火车的第一感觉就是北京太开阔了,没山的阻隔。走进新的学习环境,他感觉自己有不少东西要学。“可以考进北京的大学,到首都念书,对于大家大山里的孩子来讲,是一种荣耀。”洪武脑子里一直浮现一句话——“生活又孕育了新的期望。”
采访快结束时,洪武说,他要用自己学到的常识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让更多穷孩子能读上书、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