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应当是每一位爸爸妈妈教育事业的终极追求。如此的孩子才会不随便被任何事物打败,不论身处什么地方,永远维持对自我、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才会收成真的意义上的成功。今夜,大家听北师大教育专家钱志亮谈谈,怎么样培养孩子一颗强大的心!
贝多芬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却依旧通过激昂的思想和不朽的音乐作品为理想振臂呐喊。
无数像他如此的伟人用传奇的历程和收获解释了什么是内心强大。
可是绝大部分人的生活是平凡的,逃不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在如此平淡的日子里,内心强大又是什么呢?
◎ 坚持为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努力,却不为失败而焦灼
◎ 能与坏的环境、不好的人事物安然相处,且出淤泥而不染
◎ 不论历程多少欢欣和悲苦,仍然爱着这个世界,爱它的真善美,也包容它的假丑恶
大家期望培养一个内心足够强大的孩子,他或许不成功,但他的内心肯定是充盈而幸福,平静而自由的。而拥有如此强大内心的孩子,还有哪些是他战胜不了的呢?
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他在成长中到底需要什么?
1
爸爸妈妈充足的关注
内心获得安全感
每一个人都需要安全感,这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行动力形成的源泉。
对于孩子来讲,因为年龄小和历程少,他们的内心愈加敏锐和脆弱,初来这个世界,他们最依恋的人就是爸爸妈妈。
除去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以外,孩子愈加需要的其实是爸爸妈妈给他足够的积极的关注:关注他的健康、情绪、生理和心理需要等等。
父母不应该觉得孩子小,他们的情绪感受就是不重要的。对于他们来讲,玩具碎了可比父亲手机丢了叫人难过的多。
站在不同立场,对于同样的事情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父母应该掌握换位考虑,多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
爸爸妈妈应该尊重孩子,把他看成一个和成人一样独立的个体,关注他的每一丝情绪,每一分感受。
这种积极的关注给予孩子的安全感,会随着他们一生,让他们可以愈加自信、愈加勇敢地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愈加有动力地去努力。
从爸爸妈妈足够的关注中,孩子掌握尊重和爱,进而内化成他们的心灵养分,让他们掌握尊重其他人、爱其他人、爱世界万物。
大家期待孩子拥有些各种美好的品格,譬如善良、包容、诚实、自信,都打造在他被爱、被尊重的基础之上。
2
热爱考虑的习惯
任何事有自我见解
生活可能就是一场长途跋涉,途中有爸爸妈妈的伴随和目送,会陆陆续续有朋友来了又走,但最后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选择走什么样的路,平坦或曲折,是长是短,其实都是靠自己决定的,别的人在生命中只不过参与者和建议者。
在当今信息量爆炸、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的社会近况下,教会孩子热爱考虑、勤于考虑、独立考虑的好习惯就是给了他们一笔受用终生的财富。对事物有了我们的考虑,他才会是非分明、分清善恶,有正确的三观。
父母平常应该多多引导孩子细心察看各种事物,培养他勤于考虑的好习惯。
允许孩子发现和提出问题。当孩子提出一些大人看着或许有的幼稚的问题时,不要置之不理,或者一盆冷水浇过去。给孩子鼓励,并引导他一个人考虑,找出问题的答案。
可以独立考虑的人才会任何事都有我们的判断,遇见生活中重大选择时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被别人意志绑架,维持自我的主见和内心的坚定。
3
充分体验生活
维持探索欲
斯科特·派克的书《少有人走的路》中说:生活唯一的安全感,源于充分体验生活的不安全感。无论迎接大家的好坏,不要害怕,去历程就是了,有时候让大家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对待孩子也是如此,不要拿父母的身份来剥夺孩子体验生活,探索未知的权利,要掌握保护孩子的求知欲。
有的事情,不违反社会规则、不会伤害别人和自己,为何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呢?
譬如孩子要把鞋反着穿,你越是纠正,总是愈加引起他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反而你顺着他来,允许孩子试错,他一个人领会到不舒服、和其他人不同,试着试着就自己主动换回来了。
做过正确的事情,也走过一些弯路,跳进一些坑,这是生活的正常状态。只有体验过个中滋味,才会形成我们的真实体验,才能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帮助自己未来的路走得更稳当。
而不是每件事从其他人口中听说,其他人说如此行不通,就不去做,其他人说好,我也拍手称好。如此是走不远的。
真的爱孩子,就尊重孩子意愿,掌握放下让他尝试、让他试错、鼓励他多体验外面各种事物,让他的内心,伴随历程的增加和经验的累积,变得愈加丰富和坚实。
只有如此,在他需要一个人一人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时,才能愈加从容、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