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样和孩子相处,怎么样在孩子面前打造威信并让他们往好的方向进步,这是每一位父母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1、鱼缸法则
在一家公司里,有几条小鱼被放在一个鱼缸里好几年了,但它们一直都非常小。大家觉得这类鱼只能长成那个小个头。但有一天,鱼缸被打破了,由于找不到鱼缸,它们被转移到院子的池塘里。没想到,这类鱼居然像疯了一样长得非常大。
鱼需要有自由的成长空间,而人也是一样。大家常常为孩子做出选择,譬如选择学校、选择衣服、选择玩具等等,大家也常常为他们做出回答。如此一来,孩子就没我们的选择和考虑。因此,他们缺少革新思维,也不会有太多的尝试。大家可以让他们学到不少常识,但大家没办法让他们举一反三或者拥有更好的想象力。
2、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是20世纪美国的心理学家,而皮格马翁是古希腊神话的主角。
这个效应指的是,积极的期望会带来积极的结果。在皮格马翁的神话中,他是赛甫路斯的国王和雕像家。他爱上了他的一个美女雕像,并期待这个雕像也能同意他的爱。他的执着感动了爱神,于是这个雕像活了,并成为了国王的老婆。这个故事目前被用来形容积极的期望可以达成。
在罗森塔尔的实验中,他对两组随便组合的学生分别给予积极和消极的评价。结果,那些被给予积极评价的学生获得了积极的结果,而那些被给予消极评价的学生获得了消极的结果。积极的期望其实就是一种外面的支持。
在大家的心目中,家人和朋友是这种支持力量的核心,他们的期望和支持也更具塑造力。当你面对挫折时,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会期待这种力量的支持。反过来,假如缺少这种积极的支持,就会变得消极,甚至一蹶不振。
3、强化定律
人的习惯是被培养的,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事实证明,好的习惯会叫人走向成功或者拥有好的心态。
有一个关于鲸鱼的实验。科学家在水中放了一堵玻璃墙,将鲸鱼和食物分别放在两侧。起初,鲸鱼猛烈地撞击玻璃墙,但后来它终于意识到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过了一段时间后便不再撞击了。后来科学家将玻璃墙拆除,然而,鲸鱼还是习惯地只待在自己那一侧。
人的行为也是这样,在一段时间或一些重复的历程后,行为就会被固定起来,形成了习惯。研究表明,21天就足以形成一个习惯。
当然,要改变一个习惯,与这个习惯形成的时间有非常大关联,改变会愈加困难,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因此,大家应该重视孩子的细节,重视引导。好的习惯就像一笔财富,可以持续受益一生。
4、抽签教学法
怎么样培养好奇心?假设一个公园没假山或者房屋屏障,没曲折的道路,大家从外面就能一览无遗,那样大家就不会对它产生多少兴趣。相反,正是有了这类元素,大家才会进来探索,这就是好奇心。在教育范围,有一种叫做抽签教学法的办法。因为学生对既有些学习内容容易感到厌烦,学习变得消极。
在日本的铃木老师的学生中,这样的情况也常常发生。寅次是一位聪明的学生,他学习曲目比其他人快不少。因此,他不再想继续训练。铃木老师了解,这对他将来能否成功很重点,没获得巩固的基础,他最后没办法学得更好。
正由于这样,他使用了抽签教学法来教学。将所有曲目进行编号,在每堂课上,让学生随机抽取一个曲目进行训练。如此,因为寅次是自己参与这个游戏的,他也等于参与了老师的教学,结果他愈加努力地训练。
5、梦想法则
在一个调查中,关于“你长大了想干什么”的问题,92.7%的学生想要读一个很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仅有7.3%的学生回答了像是周游世界、到外星球工作等具备想象力的回答。那样,他们的想象力到哪儿去了呢?
在一个实验中,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机关干部没作出回答,而是望向在场的上级。局长回答:“没经过研究,不可以随意回答这个问题。”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时,他们哈哈大笑,拒绝回答这个“白痴就了解”的问题。问到初中生时,一个尖子生回答“零”,一个调皮生则回答是“英文字母O”,却遭到老师的白眼。最后,问到小学一年级小学生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烧饼”、“是李谷一老师唱歌时的嘴”、“是老师发怒时的双眼”。这个实验的题目被命名为“人的想象力是怎么样丧失的”,很贴切。
教育应该致力于挖掘学生的想象力,而不是仅告诉孩子“标准答案”。
当大家向未成年孩子讲解事情时,别着急教他们怎么样去做。你仅需告诉他们应该做成什么样子,并在必要时提醒他们注意安全。至于具体的办法,让他们自己去考虑。在此过程中,大家仅需不断鼓励他们。
6、南风效应
北风和南风比赛看哪个更强大,约定看哪个能让行人脱掉衣服。北风猛吹,但行人越穿越厚;南风温和而持久,一直吹到天气晴朗,行人脱掉了大衣。南风获胜。南风之所以获胜,是由于它激起了大家自觉的行动。这种启发大家深思、满足自我需要并达成目的的办法被叫做“南风效应”。
人都会犯了错误,但只须悔改,总有机会重新开始。当孩子不小心把牛奶洒在地上时,妈妈温和地说:“这是一个好看的牛奶海洋”,并告诉孩子正确的取牛奶办法。妈妈与孩子一块擦拭地板,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指出,一旦犯错,无论如何发火都已经无济于事。大家应该关注的是怎么样防止重复犯了错误,并解决它留下的问题。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正在尝试和成长,大家应该宽容和引导他。假如孩子不喜欢或不信赖你,你所说的所有都很难发挥用途。
7、自然惩罚法则
在教育孩子方面,爸爸妈妈应该成为榜样。
有一天,爸爸和客人在门口聊天,天气非常大风,门几次被吹开,埃迪的作业本发出哗哗声。当门第三被吹开时,埃迪猛地关上了门。这个时候,外面传来了爸爸的痛苦声。爸爸满脸怒气地对着惊恐的埃迪,举起手就要打他。最后,爸爸没打他。事后,爸爸对埃迪说:“是我把手放在门的夹缝里,错误在我,为何要打你呢?”
教育不止是口头说教,更要言传身教,这种影响是很大的。当埃迪长大后,他回忆起爸爸过去告诉他,人应该为我们的错误负责,而不是迁怒于别人。
8、尊重法则
在教育孩子上,自尊是最基本的原则。
在一个老师的课堂上,老师拿出一本著名漫画家的书,让孩子们自己讲一个故事,并画出来。虽然孩子们的故事和画作不尽如人意,老师还是非常认真地记录下来,并将他们的故事和画作装订成一本书。老师告诉孩子们,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目前你们还非常小,将来长大了,就能写出更好的书,也会成为伟大的人物。
要让孩子真的成长为独立的人,就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站着”,而不是“趴着”去仰视那些大人物。这种对等的方法,可以让孩子有自信和完善的人格。
在教育孩子时,尊重孩子是尤为重要的。大家应该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们的隐私、选择和朋友,与他们维持交流,多加尊重并进行合理引导,如此他们就能得到更好的成长。
9、延迟满足主义
人的耐心表现出两种方向:一种是想要什么就立刻得到,另一种是可以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到来。这种不同就是一个人是不是有耐心。
耐心是可以培养的。有一个“三分钟游戏”的办法。假如孩子不喜欢念书,只想打游戏或看电视,父母可以用一个仿古的沙漏,孩子非常喜欢这个沙漏。父母可以与孩子约定:这个沙漏是古时候的计时器,沙子漏完需要三分钟,大家一块看故事书,三分钟结束后,你就能去玩了。刚开始几次,孩子根本不看书,只盯着沙漏,等到沙子漏完了就去玩;但爸爸妈妈并不气馁,多次尝试后,孩子慢慢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书本。再多尝试几次,孩子被书中的内容吸引,甚至需要延长期,但爸爸妈妈坚持只看三分钟。经过多次练习,孩子会渐渐形成习惯,在规定的时间内专注于一件事情。这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毅力。
三分钟,正是合适孩子注意力的特点。 3分钟后,你需要停下来,多次培养,使之成为习惯。 如此,孩子就能在肯定时间内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也考验了爸爸妈妈的恒心和耐心。
10、感觉剥夺
心理学家发现,感觉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大家才能获得外面的信息,才能适应环境并求得存活。大脑的发育和人的成长都打造在与外面环境有智商和情感等心理原因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上。因此,大家应该让孩子积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面环境,从中获得更多的常识和信息。
不少父母担忧孩子吃苦受累或遇见危险,于是将孩子放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中。但如此做不只会让孩子眼界狭窄、心胸狭窄,而且因为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孩子将很难适应将来多变的社会环境。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大家常常饰演救火队员的角色。但大家不应该忘记,爸爸妈妈永远没办法代替孩子历程生活。大家需要成为孩子的引导者,让他们参与到家庭工作中来,让他们自己打扫卫生、整理床铺,或者去做更多他们想做或想做的事情。大家仅需成为旁观者,看着他们成长。
教育孩子绝不应简单暴力,需要讲究科学的办法。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必须要学会正确的方向,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