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初二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社会主义规范的打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
|
|
|
|
|
|
|
|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
|
|
|
|
|
|
|
|
|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1、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濒于崩溃。其缘由是
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②国民政府的搜刮 ③多年战争的破坏 ④工业基础薄弱
A.①② B.①②④ C.②3④ D.①3④
2.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在历史上是阻隔南北交通的“天堑”。1957年,达成了“一桥飞架
南北,天堑变通途”美好愿望的是
A.南京长江大桥 B.武汉长江大桥
C.芜湖长江大桥 D.安庆长江大桥
3.中国从1953年开始拟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现在国内处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期。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A.实行土地改革 B.集中主要力量进步重工业
C.达成国家工业化 D.达成农业现代化
4.依据统计:到1957年,国内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出现这种结果是由于
1953-1957年国内推行了
A.社会主义改造 B.土地改革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大跃进”运动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权力是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条约最早写进了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共八大政治报告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共十二大政治报告
6.2018年3月11日下午3点5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人民大会堂高票表决
通过。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后,毛泽东曾指出:“大家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种类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1954年宪法具备这个特征的重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没有完成 B.人民代表大会规范尚未打造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尚没有结束 D.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没有结束
7.大生纱厂是近代实业家张骞创办的民族企业,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其1、第三纺织公司实行公私合营。这是因为
A.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需要
C.“大跃进”的需要 D.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8.“对于我,失去的是我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
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须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
社会的自力更生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国有企业的改革
9.“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使用如此一种和平办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同意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办法”指的是()
A.股份制 B.便宜回收 C.赎买政策 D.免费没收
10.国内某地有一社区叫作“豆腐社”。当地老人说这是因当年按国家政策,将从事豆腐制作加工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块,打造“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这一名字最早可能出目前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1.“整个来讲,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达成了这样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材料中“社会变革”指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一五计划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三大改造
12.1956年是“非同一般的一年”。下列史实发生在这一年的有
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③中共八大胜利召开 ④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3.剖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国内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流的工业国的会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领会议
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14.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获得巨大收获,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紧急失误。出现失误是什么原因
A.缺少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
B.人民群众缺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各地频繁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
D.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
15.宣传画总是带有深刻的年代烙印。右图的宣传画最大概出目前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6.社会进步需要正能量。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人身上体现出的年代精神是( )
A.国际主义 B.无私奉献 C.救亡图存 D.居安思危
17.1966年6月,毛泽东在《有所思》中写道:“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指红卫兵)走
旌旗。”诗中“一阵风雷”喻指
A.抗美援朝战争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8.1956-1966年是国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下列哪一项全方位反映了此时期历
史阶段特点
A.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紧急的挫折和失误
B.正确与失误、收获和挫折错综交织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获得重大进展
D.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平稳发展
19.图2反映了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20.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一同之处是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不同程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C.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D.推进了现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2、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1.(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将是国内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这是国内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国内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需要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进步国内的社会生产力,达成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发生紧急失误但仍然获得显著收获,出现大量先进人物。
(1)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常识,党和政府为达成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2分)列举这一时期获得的收获两项。(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常识举出一例史实。(6分)列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的模范人物。(4分)
22.(20分)察看下列表格,完成有关问题。
表1 1952年和1957年粮棉钢煤总产量对比表
年份 | 项目 | 粮 | 棉 | 钢 | 煤 |
1952年 | 总产量(百万吨) | 164 | 1.30 | 1.35 | 65 |
比1949年增长 | 36% | 193% | 754% | 105% | |
1957年 | 总产量(百万吨) | 195 | 1.64 | 5.35 | 130 |
比1952年增长 | 19% | 26% | 296% | 100% |
表2 1966-1968年国民经济情况统计表
年份 | 1966年 | 1967年 | 1968年 |
工业总产值 | 2534亿元 | 2104.5亿元 | 2015.3亿元 |
国家财政总收入 | 558.7亿元 | 419.4亿元 | 361.3亿元 |
(1)结合所学常识,主要工农业商品总产量1952年比1949年增长和1957年比1952年增长是什么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
(2)依据表1,并结合所学常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主要的工业商品产量同
农商品产量相比,在增长幅度上的特征,及其缘由。(7分)
(3)察看表2,指出1966-1968年国内国民经济呈现的趋势。(2分)结合所学常识,指出致使这一趋势的重要原因。(2分)
(4)通过剖析以上数据及问题,你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历有什么感悟与认识?(3分)
23.(12分)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达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
为之奋斗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国人积极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一时间,“知与不知,莫不争言变法”。
维新派则看得更远,走得更快。他们力图推进统治者进行全方位的规范变革。
(1)结合所学常识,“维新派”“力图推进统治者进行全方位的规范变革”指什么?(2分)
材料二 大家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达成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中共十九大报告
(2)材料二中的“正确革命道路”是指什么道路?(2分)国内“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
(3)图3中的三幅图片反映了国内20世纪50年代的哪一事件?(1分)这一历史事件的基
本完成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2分)
材料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进入新年代,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已经
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进步之间的矛盾。这一要紧理论论断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就,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的要紧内容。
(4)依据材料四,哪一思想是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就”?(2分)
(5)综上所述,要达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进行那几个方面的革新?(至少两点,2分)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规范的打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测试参考答案
1、单项选择题
1.A
2.B 学习时,应注意阅读课后的常识拓展栏目。1957年十月,长江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
桥——武汉长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B项正确。
3.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步重工业,打造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进步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B项正确。
4.C 社会主义改造结束于1956年,土地改革完成于1953年,“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
年,题干给出的时间是1957年,故C项正确。
5.A 解题重点信息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最早”。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规范。A项正确。
6.A 1954年宪法颁布时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所以是一部社会主义种类的宪法,当时三大改造未完成,国内还没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所以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宪法,A项正确;
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会上通过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规范,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将来,是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向新民主主义过渡,C项错误;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性质没势必关系,D项错误。
7.D 三大改造中,国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实行公私合营。D项正确。
8.B 依据材料中“公私合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力更生的劳动者”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常识可知,国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法是公私合营,改造的结果是使资本家成为自力更生的劳动者。B项正确。
9.C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内对资本家占有些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是史无前例的创举。C项正确。
10.B 依据题干中的“手工业者”“生产合作社”,可知是三大改造中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项正确。
11.D
12.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召开,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于1958年召开,排除①④,D项正确。
13.C
14.A 1956-1976年的主要失误有“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其缘由是我党缺少领导大
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急功近利,忽略了经济建设的规律。A项正确。
15.B 图片反映了“大跃进”时期浮夸风风靡。1958年进行的“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进步的客观规律。B项正确。
16.B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出现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他们身上都具备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年代精神。B项正确。
17.D 由题干重点信息“1966年”“红卫兵”,可知D项正确。
18.B
19.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当时自然灾害紧急等原因,使得1959年至1961
年,国内的国民经济发生紧急困难。为克服困难局面,从1961年开始,国内推行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全方位调整,到1965年获得明显效果,以此判断出只有C项符合题意。
20.B 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进步,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紧急失误。B项正确。
2、非选择题
21.(1)最高利益:达成工业化。规划:一五计划。举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
(2)主要问题:急功近利,忽略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举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等。
22.(1)1952年增长缘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取手段巩固政权,经过三年
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1957年增长缘由: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特征:工业商品产量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农商品产量的增长幅度。缘由:过去中国的工业水平特别是重工业生产水平非常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看重工业,一五计划期间集中主要力量进步重工业。
(3)趋势:降低趋势。缘由:“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4)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了艰难曲折的经历;经济建设需要从具体国情出发,
实事求是;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进步社会生产力;经济建设需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可以超越生产力进步水平,不可以盲目调整生产关系,不可以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需要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大民主与法制建设等。(任答两点即可)
23.(1)维新派宣传变法,推进变法维新。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或开国大典。
(3)事件:三大改造。意义:国内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
(5)道路革新、规范革新与思想革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