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父母心中,一直有如此一个疑惑:孩子在婴幼儿园守规矩、懂礼貌、认真睡觉、从不挑食,标标准准的“其他人家的孩子”;可回到了家,又变得懒散没规矩、挑食耍性子,俨然一个“小霸王”?
孩子如何会有“两幅面孔”呢?父母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为何孩子在家在园两个样?
对于这个问题,互联网上的很多文章选择“一言蔽之”,将孩子在家在园两个样是什么原因归结于“婴幼儿园里有规矩,家则没”。其实,如此的解析是片面的,致使孩子这种表现是什么原因实则有不少。
☞缘由1、在家在园,孩子的地位不同
在家里,孩子总是是家庭的核心,一个人享受着爸爸妈妈、祖爸爸妈妈的溺爱。较高的家庭地位强化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让孩子变得任性、懒散;而在婴幼儿园中,老师平等地关注着每个孩子,孩子们推荐着老师的关心和爱,还有很多事情不能不自己做,地位“直降”,自然会乖乖守规矩了。
☞缘由2、比起在家,婴幼儿园的规矩更严格
婴幼儿园里有严格的规矩,无论上课、吃饭、睡觉都有各自的规则,专业的幼师们可不会由于孩子的哭闹或叫喊就由着孩子乱来;而在家里,面对我们的孩子,不少父母便心软了,不少事情帮孩子解决,孩子一撒娇就摆出了和善的脸,让孩子“恃宠而骄”,培养一身坏问题。
☞缘由3、婴幼儿园里有榜样
在婴幼儿园里,常常遭到老师表彰的,肯定是那些守规矩的孩子,他们即成了孩子们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们为了得到老师的表彰,自然会向榜样学习,遵守规矩;而家里并无如此的榜样,孩子又容易变得散漫了。
☞缘由4、家庭教养方法太随便
有些家庭对孩子的教养过于随便,今天严格明天宽松、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爸爸妈妈严格祖辈过分娇纵的现象海量。孩子的成长需要教育的一致性,不然孩子的好习惯非常难培养。
☞缘由5、孩子是在释放重压
孩子毕竟还小,需要守规矩的婴幼儿园生活难免会让孩子们产生重压,而回到家里孩子需要释放这种重压,便会变得不守规矩;还有一种状况,孩子的重压需要爸爸妈妈的伴随来缓解,但爸爸妈妈却没意识到这种需要,孩子便会以不守规矩的形式来博得爸爸妈妈的关注。
如何让孩子在家也守规矩?
既然导致这一现象是什么原因多样的,那样解决的对策也是多样的。
☞对策1、打造好的生活习惯与规律
父母第一要做的,就是在家里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规律。这是婴幼儿园与家庭维持教育一致性的基础条件,也是最为要紧的条件。
父母不要由于孩子小就替他代办很多事,特别是着装、洗漱、吃饭这种孩子在婴幼儿园能独立完成的事,若到了家里变为爸爸妈妈代劳,比较容易让孩子培养不好的的习惯。
父母还应帮助孩子打造好的生活作息规律,这对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有显著的积极推动作用。
☞对策2、拟定家庭行为准则
爱孩子是天性,但爱孩子也要把握好尺度。父母应该在爱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需要,打造基础的家庭行为准则。如不可以在沙发上乱跳、不可以在墙上画画、天天只能看半小时电视等。
父母还可以打造明确的奖惩手段,孩子守规矩可以获得何种奖励,孩子不守规矩时将遭到什么样的惩罚。这类手段必须要说到做到,不可言而无信。
☞对策3、统一家庭教育态度
一致的教育态度是培养孩子好习惯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第一,爸爸妈妈之间要统一教育态度,很多家庭推崇的“红脸白脸”式教养态度实则是对孩子不利的,会让孩子感到混乱、丧失自信与安全感,甚至影响亲子关系。
第二,爸爸妈妈和祖辈之间要统一教育态度,不要让祖辈成为孩子的庇护所。祖辈也应该了解,隔代教育只不过亲子教育的辅助,不可以喧宾夺主,强迫子女遵从我们的教育理念。
☞对策4、加大家庭与婴幼儿园之间的联系
父母要了解,婴幼儿是专业的婴幼儿教育者,对家庭教育可以起到指导用途。父母可以借助早晨送孩子入园、傍晚接孩子回家的时间与老师聊天,简单介绍孩子在家的情况并向老师讨教理念与办法。
只有婴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打造好的合作关系,才能为孩子提供稳定、一致的教育环境与成长环境,才能促进孩子培养好的生活习惯。
☞对策5、加大家庭与家庭间的交流
前面大家说到,孩子喜欢模仿婴幼儿园里的那些榜样,那何不把他们请到家里呢?
父母之间可以多交流,互相去他们家做客,让孩子了解原来同伴在家里也是非常守规矩的。榜样自然会第三发挥用途,让孩子在家也会开始遵守规矩哦~
☞对策6、给孩子布置劳动任务
让孩子帮助完成家里的家务是让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有效渠道,同时也对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有非常大的帮忙。
参与到家务工作让孩子直观地感觉到劳动的不容易,而父母适合、准时的鼓励更是能让孩子们收成满满的收获感,而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向好的方向进步了。
宋庆龄说过:“学校对青年的进步也起着要紧有哪些用途。但,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家庭教育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想要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不能离开老师和父母的一同努力。
孩子的才能和性格来自己家里庭,让大家为了孩子,一块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