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公布后没几天,各省市就产生了第一批推荐生。他们的露面等于宣布了如此一个事实:之前被北大炒得轰轰烈烈的、以打破应试教育为目的的实名推荐,其结果无非是又一次克隆了应试教育。所有被推荐的学生,主要的资本都是考试成绩突出。这和高考考试机器有哪些两样?
更让人忧虑的是这类学生特征的单一。我不想指责这类高中还没毕业的孩子。他们虽然是应试教育的商品,但能在这样激烈的角逐中崭露头角,一定还是有某种强劲实力的。我对他们的将来寄予厚望。但,从他们被推荐出来的原因看,除去功课突出外,在其他方面并没什么杰出的营业额,也看不出什么超常的素质。他们不过是幸运地进入重点学校、享受了同龄人没的教育资源,而自己又是聪明、肯念书的乖孩子而已。
各校为了证明他们综合素质的优秀,好像都煞费苦心,列出了他们一系列考试以外的营业额。而在这方面,他们的收获和经验其实很单薄。能拿得出来的,全是清一色的当学生干部、课外活动积极、业余喜好丰富、才艺双全等等。可是,一些成才的要紧素质,在这么多被推荐生中则常见缺少。
有的专家称实名推荐是学习了美国的经验。大家可以拿美国进行一番比较。美国的大学录取,在成绩以外常常要考虑两大素质:第一,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的能力;第二,服务社会的营业额。美国人的道理非常简单:成功是很困难的事情,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回话一系列意料之外的挑战。生活的知识告诉大家,那些过去常常可以克服困难并应对挑战的人,日后能这么做的比率也非常高。那些小小年龄就已经为社会作出了自己贡献的人,日后也更可能这样。其实,这种美国经验,和大家中国的传统智慧很接近。大家都熟悉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可以……”我曾反复介绍,在美国的大学申请中,假如一个学生的爸爸早早进了监狱,被失业并长期患病的单身妈妈拉扯大,十二岁就被迫打工,并且要照顾两个弟妹,学校的办学条件又很差,充满了毒品和犯罪,而她或他在这种环境中持之以恒,居然高中毕业,成绩也还很好,那样,这位学生即便成绩比那些精英高中的学生低很多,也能把他们挤掉而进入名校之门。由于其素质已经被生活的考验所证实。这比成绩要紧得多。
而大家的校长们却还是不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这次获推荐资格的学校中,有些校长就坦承,“不敢推荐怪才偏才”,延伸出去看,也就是不敢打破“唯分数论”的人才观念。若是如此,“实名推荐”又有哪些新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