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是作者在议论文中为证明我们的看法而作的事例讲解,它是支撑作者论点强有力的依据,是议论文中不可或缺的要点之一,能概括论据、补充论据与弄清论据应放置的地方是对一个中学生的基本需要。
1、考试知识点分解
《2018年上海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考试手册》中关于议论文阅读的考试目的有:
(1)能辨别不一样的文体,能了解文章的内容,能概括文章要素和主旨;
(2)能剖析文章的思路结构:议论文(总分、并列、层进、对照);
(3)能分辨论证办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并剖析其用途;
(4)能依据文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法、语言特征,表达我们的感受和见解……
据此,议论文阅读的考试知识点可以分解为:
1.概括并理解文章的论点;
2.辨析、理解、补充论据并剖析其表达用途;
3.辨析论证办法及其用途;
4.理清议论的思路,把握论证的结构;
5.体味议论文语言的特征;
6.基于阅读理解的拓展探究。
2、议论文论据的概括
概括题几乎是每年中考的必考试试题型,它可以在不一样的文体中出现。概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这是初初中生学语文最基本的一项能力。普通的概括是用一到两句简洁的话对于文章的主要事件或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在概括的时候先找到文章的主要人物,再找出结果,然后概述人物到结果的中间出了什么事。即:人+事件+(结果)。
【例题】(2013年上海中考卷第18题)
现实世界纷繁复杂,大家常常面临着舍的考验,需要大家不断地去选择,去舍弃。当没办法同时完成很多事情时,当感到“力不从心”时,大家就必须要舍,该舍就舍,是智慧的体现。2007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面对旗下淘宝网是不是收费问题时,他的剖析是:“阿里巴巴”的长远目的是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商平台,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做大规模;同一时间___想做大规模,___想赚大钱,现有能力还办不到。因此,马云最后决定不收费。马云是睿智的,他的舍是为了更大的进步,是为了走得更远.现在,“阿里巴巴”已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商平台。
概括这一段的具体事例: (2分)
【解题思路】
这一段举了马云的例子,来证明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依据本段内容,先找到人物“马云”,再找到结果“最后决定不收费”,中间依据马云的剖析可概括出他想把阿里巴巴做成中国最好最大的电商平台,所以本题可概括为:马云为做大“阿里巴巴”的规模,决定淘宝网不收费。
【同步训练】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如此一件事:(2)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非常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非常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你看女孩做得多好啊!假如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得理也叫人,大度而包容,它的感化用途有多大啊!
3、议论文论据的补充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中考一般以考事实论据的补充为多,第一要明确论点是什么,再依据论点探寻真实并具备代表性的名人事例,叙述时仍用“某人做某事,结果如何”的形式加以概括。
【例题】(2006年上海中考卷《水的感悟》第14题)
水,平和柔弱,但它可以征服强大。最典型的是滴水穿石,以滴水之功,日积月累即可洞穿硬石。钢铁在水中也会无声无息地慢慢腐蚀、消失。就像老子所言“柔弱能胜刚强”,这看上去矛盾却是可以理解的。只须坚持积聚,有信念,有恒心,弱小也会战胜强大。这个道理,在历史上和日常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
请依据这一段作者的论述,列举一个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例,并作简要剖析。(4分)
【解题思路】
本题即考查论据的补充,第一要明确本段的论点是:只须坚持积聚,有信念,有恒心,弱小也会战胜强大。然后依据语文、历史课上所学过的或自己课外知道的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例,概括成一个事实论据。
如:长勺之战(《曹刿论战》中的战役)、抗日战争等(事例正确1分,围绕“坚持积聚,有信念,有恒心”等其中一点作简要剖析3分)。做这种题目,平常的积累就看上去尤为重要。
同理,假如需要补充理论论据,那样依据论点,相应地运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或格言谚语等,这同样需要学生平常有肯定的积累。
【同步训练】
1.请分辨下列论据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
论据1、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在雨果看来,宽容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是一种豁达和挚爱,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一种深厚的涵养。可见,拥有善待生活,善待其他人的雅量,能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和恬淡,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和升华。
论据2、佛家有典故说:释迦牟尼佛功德圆满,有人却妒性大发,当面恶意中伤他。佛祖笑而不语,待那人骂完,佛问:“倘若有人送你东西,你不想要如何解决?”答:“当然是归还了。”佛说:“那就是了。”于是,那人羞惭而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故事的喻意,不是在劝告人要像佛祖那样多些雅量么?
概括上题中的事实论据。
4、议论文论据的替换
近期两年中考,议论文阅读剖析中连续出现了论据的替换题,这种题目有肯定的困难程度,要得满分需要要从多方位进行周全的考虑。
【例题】(2013年虹口区一模试题《说“雅量”》第20题)
下列事例可替换文中第②—④段中的什么例子?请简述理由。(5分)
18世纪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对定比定律的争论长达9年之久,各执一词,哪个也不让哪个。最后以普鲁斯特胜利而告终,他成为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现者。普鲁斯特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他真诚地对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难,我非常难深入研究定比定律的。”同时,他特别向公众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功劳。允许其他人反对,并充分看到其他人的长处,这种雅量叫人感动。
【解题思路】
从题干中的“事例”一词可以看出本题考查的是“事实论据”,需要比较文章和题中所给的事实论据的异同,找出可被替换的事实论据,并简述理由。本题的测量目的是能辨析论据多样性的特征及其表达用途。完本钱题目,需要考虑两点:一是能比较出不同论据角度的异同;二是能结合论点剖析论据多样性有哪些用途。
1.概括事例
就本题而言,概括事例只不过暗含在阅读考虑的过程中,最后并无需用文字来表述,但这是议论文论据考试知识点的容易见到考查题型,所以此处可进行事实论据的概括练习。练习的重点在于辨析事实论据的概括与记叙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之不同——强调论据与论点的针对性关系,应该使用适合的词汇来表明这种关系。
第②段:1952年,郭沫若应约写了一首诗。诗稿送到杂志社后,编辑却有愁,由于那首诗尽管立意非常不错,但从构思、意境、语言来讲远非佳作。当年轻的编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找郭老,请他修改或重写时,没想到郭老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一再声称:那是败笔之作,你们退稿是对的。作为大文学家,面对一位毛头小伙子给我们的“大作”挑刺,郭老居然不愠不火,并虚心同意其建议,这种雅量委实不容易。
本段可概括为:郭沫若坦然同意退稿。(“坦然”一词更能突出郭沫若的雅量,对应本文论点“为人要有胸怀和气度”,故而在概括时必不可少。)
第③段:1930年年初,阳翰笙请茅盾为我们的长篇小说《地泉》再版作序,茅盾推辞不掉,就在序中不讲情面地批评说,这部小说从大体上来看,是一部非常不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作品。茅盾把文章交给他后,感觉我们的批评这样尖刻,阳翰笙肯定不会用。没过多长时间,再版《地泉》出版了,茅盾打开一看,他那篇批评文章居然一字不改地印在里面。阳翰笙将对自己作品持否定态度的序言印在书中公之于众,这种雅量让人叹服。
本段可概括为:阳翰笙虚心同意尖锐的批评。(“虚心”、“尖锐”强调阳翰笙的雅量,直接针对论点而言,故而必不可少。)
第④段: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的时候,一次部队打仗,彭德怀一路小跑上前线指挥,传令兵在前边挥动小旗让大伙让路,可有一个战士偏偏坐在地上不动。彭德怀是个急性子,就叫了起来。哪个知这个战士朝着彭德怀就是两拳。彭德怀没理会,又匆匆赶路。一会儿,传令排长捆着这个战士,追上彭德怀请他发落。彭德怀两眼一眯,笑着说:“哪个叫你们捆来的?小事情,快放回去。”彭德怀挨了战士的拳头后居然不究不问,其雅量亦让人钦佩。
本段可概括为:彭德怀对无端打自己两拳的战士不究不问。(“无端”体现彭德怀的胸怀和气度,在概括时亦不可或缺。)
而本题供替换的事例可概括为:普鲁斯特感谢论敌的质难。(“质难”能体现普鲁斯特的胸怀和气度,在概括时不可或缺。)
2.辨析异同
“可替换”,表明两个事例有相同之处,且都能作为事实论据论证本文看法,都具备典型性的特征;而“替换”“什么例子”,表明这类例子在都能作为事实论据论证本文看法的基础上,在细节上又有各自的特征,组合成事实论据后可以从不一样的角度论证论点,具备多样性的特征。
那样,本题的解题重点就是辨析这四个事实论据分别从什么角度对论点进行了论证。
3.表述答案
可以替换第②段或第③段的事例(1分,明确替换的论据),②③段的事例同属中国文学家(1分,讲解被替换论据的角度与其他论据的角度的重复之处),而供替换的事例写的是外国科学家有雅量的事例(1分,讲解替换论据的角度),替换之后,更能全方位表现雅量是人类共有些高尚情操(1分,结合论点,剖析从不同角度论证有哪些用途),使论证愈加严密、充分(1分,剖析从不同角度论证有哪些用途)。
【同步训练】
1、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最适合的地方是( )
艺术家这样,文学家这样,政治家又何尝不是这样?毛泽东主席便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随着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A.②③之间 B.③④之间 C.④⑤之间 D.⑤⑥之间
(2011年上海中考《向字典鞠躬》第19题)
2、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适合?请具体说明理由。
娄师德多次推荐狄仁杰任宰相,但狄仁杰并不知情,常排挤他。对此,娄师德毫不在意。狄仁杰了解实情后感叹:“娄公品行之好我根本看不到边啊!”大家因此更敬重他。娄师德任将相多年,得以善终。(2012年上海中考《过有“容”的生活》第20题)
总之,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在做各种论据题时,第一必须要明确论点是什么,然后才去考虑怎么样概括、补充或替换,如此,就像一支箭有了靶子,方向确定了,瞄准了目的发射,那样,有些放矢,其准确率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附】同步训练答案:
【议论文论据的概括】同步训练答案:
女售票员让小伙子擦干净吐在公共汽车上的痰,以包容的方法解决小伙子的面子问题,最后使小伙子后悔并在报上公开道歉。
【议论文论据的补充】同步训练答案:
1、论据一是理论论据;论据二是事实论据。
2、释迦牟尼佛用巧妙的语言包容了嫉妒并恶意中伤他的人,使那人羞惭而退。
【议论文论据的替换】同步训练答案:
1.C。简析:原文三四两段是举艺术家和文学家的例子,而材料中第一句“艺术家这样,文学家这样,政治家又何尝不是这样”显然是过渡句,所以应该放在三四段之后第五段之前。
2.第⑨段。这段文字写的是娄师德包容其他人而得善终;与该段论述的“掌握包容其他人,最后受益的还是自己”的看法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