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试押题 精粹
物 理
本卷共46题,包含必考与选考两部分,三种题型:选择题、实验题和解答卷。
1、选择题(23个小题)
1.在物理学进步过程中,观测、实验、假说和逻辑推理等办法都起到了要紧用途,下列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奥斯特在实验中察看到电流的磁效应,该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
B.安培依据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的相似性,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C.法拉第在实验中察看到,在通有恒定电流的静止导线附近的固定导线圈中,会出现感应电流
D.楞次在剖析了很多实验事实后提出,感应电流应具备如此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妨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答案:C
分析: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试验中察看到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的联系,符合史实,故A正确;安培依据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的相似性,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非常不错地讲解了软铁磁化现象,符合史实,故B正确;法拉第在试验中察看到,在通有恒定电流的静止导线附近的固定导线圈中,不会出现感应电流,故C错误;楞次在剖析了很多实验事实后提出楞次定律;即感应电流具备如此的方向,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妨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故D正确;本题选不符合史实的,故选C。
2.在物理学进步过程中,很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美国科学家密立根将它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通过油滴实验比较精准地测定了电荷量e的数值
B.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定了引力常量G和静电力常量k的数值
C.奥斯特发现了电流间的相互用途规律,同时找到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受力规律
D.开普勒提出了三大行星运动定律后,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答案:D
分析: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将它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比较精准地测定了电荷量e的数值,选项A错误;卡文迪许仅仅测定了引力常量G的常量,选项B错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受力规律不是奥斯特发现的,选项C错误;开普勒提出了三大行星运动定律后,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故选项D正确。
3.如图所示,将一水平为m的小球从空中O点以速度水平抛出,飞行一段时间后,小球经过P点时动能
,不计空气阻力,则小球从O到P过程中 ( )
A、经过的时间为 B、速度增量为
,方向斜向下
C、运动方向改变的角度的正切值为 D、下落的高度为
答案:A
分析:做平抛运动的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故有,
,联立解得
,故历程的时间为
,速度增量
,方向竖直向下,下落的高度为
,选项A正确,B、D错误,运动方向改变的角度的正切值为
,选项C错误。
4.如图所示,水平转台上的小物体A、B通过轻弹簧连接,并随转台一块匀速转动,A、B的水平分别为m、2m,A、B与转台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A、B离转台中心的距离分别为1.5r、r,已知弹簧的原长为1.5r,劲度系数为k,设本题中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B遭到的摩擦力为0时,转台转动的角速度为
B.当A遭到的摩擦力为0时,转台转动的角速度为
C.当B刚好要滑动时,转台转动的角速度为
D.当A刚好要滑动时,转台转动的角速度为
答案:BD
分析:当B遭到的摩擦力为0时,则,解得
,选项A错误;当A遭到的摩擦力为0时,
,解得
,选项B正确;当B刚好要滑动时,此时
,解得
,选项C错误;当A刚好要滑动时,则
,解得
,选项D正确。
5.如图所示,光滑斜面与水平面成角,斜面上一根长为l=0.30cm的轻杆,一端
系住水平为0.2kg的小球,另一端可绕O点在斜面内转动,先将轻杆拉至水平地方,然后给小球一沿着斜面并与轻杆垂直的初速度
,取
,则 ( )
A.此时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B.小球到达最高点时,杆对其的弹力沿斜面向上
C.若增大,小球达到最高点时杆子对小球的弹力肯定增大
D.若增大,小球达到最高点时杆子对小球的弹力可能减小
答案:C
分析:小球做变速圆周运动,在初地方加速度不指向圆心,将它分解:切向加速度为,向心加速度为
,故此时小球的加速度为合加速度,
,故A错误;从开始到最高点过程,依据动能定理,有
,解得
;考虑临界状况,假如没杆的弹力,重力平行斜面向下的分力提供向心力,有
,可以得到
小于
,说明杆在最高点对球是拉力,故B错误;在最高点时,轻杆对小球的弹力是拉力,故
,假如初速度增大,则最高点速度也增加,故拉力F肯定增加,故C正确,D错误。
6.如图所示,物块A放在木板B上,A、B的水平均为,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B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若将水平力用途在A上,使A刚好要相对B滑动,此时A的加速度为
;若将水平力用途在B上,使B刚好要相对
A滑动,此时B的加速度为
,则
与
的比为( )
A. B.
C.
D.
答案:C
分析:当水平力用途在A上,使A刚好要相对B滑动,临界状况是A、B的加速度相等,隔离对B分析,B的加速度为
;当水平力用途在B上,使B刚好要相对A滑动,此时A、B间的摩擦力刚好达到最大,A、B的加速度相等,有:
,可得:
,选项C正确。
7.如图甲所示,在空间存在一个变化的电场和一个变化的磁场,电场的方向水平向右(图甲中由B到C),电场强度大小随时间的变化状况如图乙所示;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于纸面、大小随时间的变化状况如图丙所示。在t=1s时,从A点沿AB方向(垂直于BC)以初速度v0射出第一个粒子,并在此之后,每隔2s有一个相同的粒子沿AB方向均以初速度v0射出,并恰好均能击中C点,若AB=BC=L,且粒子由A运动到C的时间小于1s。不计重力和空气阻力,对于各粒子由A运动到C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场强度E0和磁感应强度B0的大小之比为
B.第一个粒子和第二个粒子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1
C.第一个粒子和第二个粒子通过C点的动能之比为 1︰4
D.第一个粒子和第二个粒子运动的时间之比为
答案:AD
分析:在t=1s时,空间地区存在匀强磁场,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2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粒子的轨道半径,R = l,解得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类平抛运动,竖直方
,水平方向
,得
,则
,故A正确;第一个粒子和第二个粒子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之比
,故B错误;第二个粒子,由动能定理得:
,
,第一个粒子的动能
,第一个粒子和第二个粒子通过C点的动能之比为1:5,故C错误;第一个粒子的运动时间
,第二个粒子的运动时间
,第一个粒子和第二个粒子运动时间之比
,故D正确。
8.在真空中A、B两点分别放有异种点电荷+Q和-2Q,以AB连线中点O为圆心作一圆形路径,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场强大小关系有Ea=Eb、Ec=Ed
B. 电势高低关系有φa>φb、φc=φ0=φd
C. 将一负点电荷沿圆弧由a运动到b的过程中电场力做正功
D. 将一正点电荷沿直线由a运动到d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小于将该正点电荷沿直线由d运动到b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
答案:D
分析:设圆的半径为R,Aa=r,依据点电荷电场叠加可得
,
,依据数学常识可得
,依据对称性可得
,但两者方向不同;沿电场线方向电势减少,在AB连线上电场方向从A指向B,故
,依据对称性可得
,但因为直线cd不是等势面,所以与O点的电势不同,A、B错误;将一负点电荷沿圆弧由a运动到
b的过程中,电场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所以电场力做负功,故C错误;因为ad间电场线比db间电场线疏,则ad间的场强比db间场强小, ad间的电势差小于db间电势差,由W=Uq知,正点电荷沿直线由a运动到d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小于将该正点电荷沿直线由d运动到b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故D正确。
9.火星成为国内深空探测的第二颗星球,假设火星探测器在着陆前,绕火星表面匀速飞行,航天员测出飞行N圈用时t,已知地球水平为M,地球半径为R,火星半径为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则( )
A.火星探测器匀速飞行的向心加速度约为
B.火星探测器匀速飞行的速度约为
C.火星探测器的水平为
D.火星的平均密度为
答案:A
分析:火星探测器绕火星表面运动的周期为,依据公式
,可得
,A正确;依据公式
,可得
,注意探测器是绕火星表面运动的,所以式中半径不是地球半径,B错误;依据公式
,因为探测器的水平抵消,故没办法求解探测器的水平,C错误;依据公式
,结合
, 解得
,故D错误。
10.如图所示,地球同步卫星P和地球导航卫星Q在同一个平面内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P的运行周期比Q小
B.P的线速度比Q小
C.P的向心加速度比Q小
D.若要使Q到P的轨道上运行,应该增加它的机械能
答案:BCD
分析: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依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设卫星的水平为m、轨道半径为r、地球水平为M,有。周期
,P的轨道半径大于Q的轨道半径,所以P的运行周期比Q大,选项A错误;线速度
,加速度
,P的轨道半径大于Q的轨道半径,所以P的线速度比Q小,P的向心加速度比Q小,选项B、C正确;若要使Q到P的轨道上运行,需要克服引力做功,做离心运动,所以应该增加它的机械能,选项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