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深感“有一种痛叫其他人家的孩子”。
抖音短视频上的音乐小王子、《最强大脑》的天才神童、随时都能轻松拿100分的“其他人家的孩子”实力碾压自己家里萌娃。
那样,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到底差在什么地方?是分数、是出身、还是教育?
一位教育专家说出了真相——比常识、才华更要紧的是学习力。
学习力决定生活高度
“马太效应”像是一个难逃的怪圈,牛人越牛,平庸的人越平庸。
有人说,牛逼的背后,是苦逼的努力。马云创业的艰辛、华为任正非“向所有先进学习”的魄力,成为一代人的佳话。
但现实日常,不少人的付出并不见得比这类成功人士少,即使天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却没办法跟上成功人士的节奏、更不要说达到成功者的高度。
网上时尚如此一个段子:
一个人问科比为什么这样成功,科比自信地说:“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没想到这个人却说:“天天都见啊,这个点我还没有下班呢。”
这让我想到畅销书《怎么样学习》中提到的看法:
哈佛真有人啃书到凌晨四点半吗?有,但极少。顶尖学霸确实都非常勤奋,但比勤奋更要紧的是——学习能力。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系的柯比教授就提出:唯有学习能力,才能真的提高学习效率,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力是学习新技能的基石
念书的时候,大家都羡慕一种人,天天玩得非常嗨,可成绩却非常不错。
而大部分人,即使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去学习,最后还是被那些人丢掉两条街。
走向工作后,有人埋头苦干多年,业务水平却还停留在实习阶段。
而有些人,只用了2、3年的时间就业务精湛,走向企业管理层。
不少人把这种“不劳而获”的现象归功于天才之说,但真的天才出现的概率万分之一都不到。
同样的智商起跑线,同样的努力,所有些鸡汤都看上去苍白无力。
收成与努力不成正比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学习力的问题。
学会学习力,学习就像滚雪球一样,越学越省力、越学越高效。
著名主持人撒贝宁,只用了其他人20%的努力就考上了北大。他曾在《可凡倾听》栏目上表示,自己这么轻松的考上其他人努力多年也未必考得上的大学,并非由于自己有多聪明,而是学会了学习力。
《最强大脑》胡宇轩,在小学时就考上了育才学校中科院实验班,只上了4年就跳级,12岁读高中一年级,还被清华大学录取。胡宇轩之所以比同年龄人出色,也得益于他超强的思维逻辑和学习力。
学习力将随着一生,越早培养越有利
大家大部分人在孩子的教育上都以目的为导向,更多关注的是成绩,而忽视了学习力和学习技巧的培养。
我同事小周的儿子鑫鑫从婴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都是全班第一,小周常因此而沾沾自喜。可自从今年鑫鑫上了小学三年级之后就傻了眼,成绩直线下滑到中下游。
鑫鑫这孩子我之前见过几面,印象中他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学习也刻苦,如何就变成“差学生”了呢。
小周说,“原来想鑫鑫学习成绩好,又可以吃苦,将来就不需要操心了。可哪个了解会像目前如此,总感觉鑫鑫同意新常识比其他孩子慢。”
我听了之后就问小周,“那你了解他以前是如何学习的吗?”小周听了之后愣了愣,“成绩好就能嘛,也没管那样多。”
其实鑫鑫的问题就是,不少父母只关心成绩,不关心学习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