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总是上网,一旦染上上网成瘾就不好戒掉了”、“那边的野长城不让爬的”,如此的警告大家常常听到,但一直有人甘愿冒险一试,这类人真的非常傻吗?这都是人类天生具备的“好奇心”所致!正是如此的警告,恰恰激起了人的“好奇心”、“逆反心理”,从而走向事情的反面,这也就是“禁果效应”: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让做的事情,就越想试试看看。“禁果效应”起来自于圣经故事,上帝假如没告诉夏娃树上的果子是不可以摘下来吃的,那也就没夏娃“欲望”膨胀,偷尝禁果的故事了。
事实是,假如得不到一个信服的原因,孩子就会被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现实日常的限时(限量)抢购、未满十八岁莫入、会员专享等都是这种心理效应的应用。这种心理效应,在与孩子交往时,适合应用是会起到意料之外的成效的。一方面,适合应用,借助孩子的挑战、探险或逆反心态,引导孩子们向自己期望的方向进步。
过去有如此一则故事,一个孩子学了一年的电子琴,感觉没的意思是,想舍弃了。这时聪敏的母亲就买回了一架高级的电子琴,放在我们的卧室,不许孩子碰它。孩子急了说道:母亲,电子琴不是给我的吗?为何不让我碰?母亲故意激她:“反正你也学不会,碰它做什么?”“哪个说的?”孩子叫了起来,“我必然会掌握的”。将来,每当母亲不在家的时候,她悄悄偷着弹。这位母亲就是最大程度的发挥了禁果效应有哪些用途,成功达到了自己让孩子学习电子琴的目的。还有不少如此的例子,可以为大家所借鉴。“同学们,这个物理实验太难了,做起来太复杂了,我想你们一定不想做,也做不下去,咱们就不做了;其实吧,如果做做还是挺有意思的。哎,还是算了,…”如此的话语,可能没说完,就有人要反其道而行之了。
但,其次,对于有的问题,就不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了,破除“神秘感”,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策略。譬如打网络游戏,就有如此的案例。在假期,父母让孩子学习计算机编程,知道游戏规则的设定、游戏的制作,并自己设计一些小游戏。当这类孩子知道了这类游戏规则的内幕的时候,原来痴迷的网络游戏,对于他已经没吸引力了。这其实是通过破除禁果效应的“好奇心”,来达到这一目的的。像在北京四中、十一学校等一些学校中,通过举行学生舞会、舞台剧等活动,让男女同学增加接触,熟知与异性的交往。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们能正确交往,小孩子早恋的现象更大程度的被消除去。
在语文、英语学习中,不少孩子不感兴趣,从某个角度讲,就是语文、英语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讲是“一眼看到底的”,都是那些枯燥的、没新意的东西。反之,在数学、物理题目中,他们能找到“探险”的感觉,这也是为何大家不少人投入很多时间做数学题、物理题,而且一道题一节课、甚至两节课不舍弃的道理。这也就意味着,想让孩子学好某一方面的东西,那就一直有“新的东西”、一直有点“神秘感”,如此就会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步一步走下去!“禁果效应”,抑或扬,都能为大家所用,都能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