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将来,最心碎痛苦的是什么?
我想,莫过于大家掏心掏肺,却变成了孩子讨厌的人。
《告诉世界我可以》中,6岁的女生甜心,对“树洞”悄悄说过如此的心里话:
你感觉父母是一个哪种人呢?
——不好的人。
为何总说母亲是假母亲呢,真母亲去什么地方了?
——真母亲丢了。
你喜欢母亲在家吗?
——不喜欢,由于母亲不在家,我还可以玩一会儿。

孩子的几句悄悄话,却让母亲瞬间情绪崩溃,泪如雨下。
设身处地的想想,什么母亲听到孩子这么说,都会伤心难过上好几天吧。
甜心妈还是个全职母亲,全身心投入在孩子身上,24小时的伴随,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甚至疏远。
儿童教育专家钱志亮曾说:
“亲子关系大于教育,爸爸妈妈若想教育好孩子,第一要把亲子关系打造好。”
当孩子口出“伤人”,和大家日渐疏远的时候,可以停下来,找一找大家的教育方法,是否哪儿出了问题?
01
爸爸妈妈的包办式养育
充满了控制和压迫
每一个爹妈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甜心妈也一样。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她一口气给6岁的女儿报了10个辅导班:
网红主播、模特、英语、滑冰、画画、中国舞……
把孩子的一天安排得密密麻麻。
从早上9点外出,到晚上7点多回家,孩子不是在上课,就是去辅导班的路上,连吃饭都是在车上解决。
上了一天兴趣班,还有没做完的数学题等着她完成。
在这种高强度规划下,和旁边的小姑娘一比,甜心虽然人在课堂,眉头却一直皱得非常紧,有的心神不定。

而孩子上课的同时,母亲又会紧锣密鼓地把明天的课程安排起来,看得魏坤琳都有的吃惊。
当然,除去学业和兴趣班,甜心母亲对孩子的控制并不止于此。
她还包办了孩子的朋友圈,“期望孩子能交上优质的朋友。”
甜心的过生日party上,母亲精心挑选了她觉得“值得交往的朋友”。
生日,不应该是高兴吗?但甜心又被安排了主持人的任务,不只要提前串词,还要当小导游接待其他小朋友。
Party开始,甜心有的怯懦胆小,不想主持。
母亲非常快就不耐烦了,不停在旁边提示、催促,孩子只能像个小机器人一样,根据既定的安排背词。

甚至连孩子对着摄像机说悄悄话,由于没听见甜心说话,母亲就开始吼:
“你是否不认真,是否没按需要做?!”

孩子被吓了一跳,只能委屈地讲解:我非常认真啊……
甜心母亲,就仿佛一只直升机一样,在女儿的头顶盘旋打转,时时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以“为她好”的名义,强制孩子根据自己拟定出的道路走下去。
李雪过去说: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假如爸爸妈妈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事实上已经精神死亡。”
人天生渴望自由,哪儿有控制,哪儿就有一颗想要逃离的心。
6岁的小甜心,虽然还无力反抗,但对爸爸妈妈的疏远和躲避,早就写在了脸上。
02
过度养育的背后
是焦虑的爸爸妈妈
大家都了解过度控制、管教孩子不好,但为何自己还是不想松手呢?
事实上,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管教、控制,总是来来源于己内心的焦虑。
由于爱孩子,大家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不让他吃自己吃过的苦,走自己走过的弯路。
甜心母亲就是如此的想法,她在镜头前直言不讳:
“期望我的孩子、儿女将来可以不需要像我和她父亲那样的辛苦,为此,大家想努力的给她创造好一点的条件。”
加上目前的教育角逐重压又愈加大,一群孩子都在憋着劲儿的奔跑,生怕我们的孩子跑偏了,跑慢了。
其次,大家又总怕孩子的能力不够,很难应对这个角逐激烈的世界。
这种焦虑的无限放大,就有了一个每件事想控制的爸爸妈妈。
心理专家曾奇峰说过:
“一定量的担忧假如饱含爱意的话,那样过度的担忧就等于诅咒。
由于过度的担忧,随之而来的就是过度的控制。”
甜心在连轴转的兴趣班中,大脑已经转得很疲乏了,非常难吸收进新的东西,甚至产生了应对、抗拒的心态。
就像她对着镜头偷偷说的那样:
母亲给她报的不少兴趣班,她都不喜欢,她喜欢画画,母亲一直说她画得不好。

焦虑,会让爸爸妈妈忘记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控制着孩子按自己规划的路线,严丝合缝地走下去,演变成了控制和高压。
而这种违背成长规律的教养,注定是出力不见功,吃力不讨好。
03
你越是控制,孩子越受伤
其实在大家身边,像甜心母亲如此的爸爸妈妈并不少见:
孩子做作业,守在旁边盯着,哪儿做得不对,第一时间就要指出来纠正;
当孩子和朋友吵架后,替孩子出头、解决问题;
隔三差五要给老师发微信、打电话,恨不能知道孩子在学校的一举一动。
但爸爸妈妈越是做得面面俱到,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就越不利。
俄罗斯女摄影师Anna Radchenko曾拍过一组《母爱的反面》,将这种“过度养育”,以另一种方法呈目前大家面前。
别把自己活成刺猬,想保护孩子,却用爱扎伤了孩子。
过度的爱,是一种沉重的枷锁,让孩子喘不过气来。
以爱之名的操控,会让孩子变成“提线木偶”,失去了自我和灵魂。
一方面,孩子一旦失去自主选择权,自我价值感就会低下,容易变得自卑、敏锐、做事谨小慎微,缺少冒险精神。
其次,由于总有爸爸妈妈第一时间跳出来告诉孩子“正确选项”。
孩子也因此跳过了尝试、考虑、犯了错误,积累经验的过程,独立处置问题的能力也一直得不到训练。
但大家不可能永远陪着孩子,当他脱离了“无菌”的温室,娇弱的花朵,真的可以经受风雨吗?
04
当孩子的拐杖
不如当一盏灯
说实话,这世界非常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爸爸妈妈。
大家每一个人身上,也多多少少都有点过度控制的影子。
将其他人当做一面镜子,照照自己,或许大家就能避免掉养育非必要走的弯路。
作为爸爸妈妈应该了解,孩子不止是大家生命的延续,更是独立的个体。
大家在养育中,应该赋予的,是让他独立前行的能力和精神。
好的爸爸妈妈,应该做孩子前进道路上的光,而不是拐杖。
一个孩子的快乐和美好将来,其实并不冲突,重点就是大家是如何做。
在纪录片《中国少年故事》中,10岁的椒椒,每一个周末也穿梭在每个课外班间:
架子鼓、管乐、合唱团、击剑、书法、编程……并且还获得了不少成绩。
但和甜心不一样的是,当椒椒被问到给母亲打几分的时候,他很爽快的给母亲打了10分。
同样是满满的兴趣班,为何两个孩子对母亲的态度差别这么大?
在椒椒母亲对孩子说的这段话里,大家就能找到答案。
“父母期望在将来,你能成为一个开心的普通人,做一个即便生活平凡,也能活得出彩的人。”
而这类课外兴趣班,也都尊重了孩子的喜好,椒椒才能坚持下来。
都说最顶级的鸡饲料,不过是孩子自鸡。
孩子的成长,势必必不可少爸爸妈妈的督促、引导,与适合的“逼一把”。
但归根结底,爸爸妈妈最好的身份不过是“领航员”,而不是24小时的“监工”。

爸爸妈妈需要持续的察看孩子,依据孩子的天分和能力,帮助孩子找到他的兴趣所在。
然后站在孩子背后,在他怕苦怕累时候推一把,在他遇见困境的时候拉一把。
只有跟孩子站在一块,激起出孩子自己发自心底的喜欢,才是他进步源源持续的动力。
任何事过犹不及,太多的控制和管教,反而会事与愿违。
为人爸爸妈妈,期望孩子好,就更要放手手中的“遥控器”,让他们自己长出钢筋铁骨,沐爱飞翔。
孩子小的时候,需要爸爸妈妈盯习惯、抓态度、带孩子接触各类兴趣班也并不无可。
凡是事过犹不及。假如对孩子控制得太多,孩子就没办法完成真的的成长。
把握好“度”,才能事半功倍。
(图文来自互联网,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