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明先生的一生,是持续学习的一生。他知行合一的足迹也启示大家学习的奥秘和办法。
1、趁早学
阳明先生的祖父是当地有名的儒生,善于教育,当时不少官宦人家和家境较好的商人都想请他给我们的孩子点拨一二。阳明先生非常小的时候,他爷爷在旁边诵读经典,他在旁边听,后来他爷爷诵读偶尔忘记内容,他就能接续下句。
儿童在7岁之前的阶段,是智能进步和人格形成极为要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处于好的环境,得到好的辅导,对于一生的进步有重点影响。把王氏的家庭教育与此对照,可以发现相当契合。后来阳明先生在自己写的《训蒙大意》中谈儿童教育,也融入了我们的经验和领会。
2、跟着兴趣学
阳明先生之所以成功,也是因为那份兴趣。年少痴迷于围棋,酷爱习武谈论军事,稍长又痴迷佛教。正是因为阳明先生对这类事物的兴趣,使得阳明心学更“接地气”。
阳明先生酷爱书法,书法造诣其实非常高,他过去没日没夜地研究书法,以至于“此时不知在何时,此身不知在什么地方”。兴趣喜好,需要的是忘我的投入。
3、在心上学
阳明先生年轻时感觉书法不够好,就勤练书法。刚开始只不过简单临摹字帖,后来改变办法,在熟读各种名家字帖后,写字不急于落笔,而是在心中凝神静思,“拟形于心”,再落笔纸上。
如此训练一年半载之后,阳明先生书法大为长进。有书家评“王羲之以字掩人,阳明以人掩书”。
4、无边界地学
阳明先生的家学是儒学,从小立下做圣人的志向,但在探索“大道”方面,并没把我们的视线局限于儒家,而是出入佛老,精研儒释道法兵各家,最后融汇贯通。
阳明心学能开儒学一派清流,直接得益于阳明先生的兼容并蓄、聚变革新。
5、边做边学
阳明先生早年虽然喜欢兵法,但并没带兵打仗的机会。于是他挖空心思,创造机会也要边做边学。
年轻人时期,他常常是在和朋友吃饭聊天的时候,就拿起果核就开始排兵布阵,演示他的兵法;后来到观政工部,等于还在“见习”期间,阳明先生负责主持修造威宁伯王越的墓地,就用兵法的“什伍之法”来管理民工;在滁州督马政期间,为预警“流寇”、维护治安,阳明先生还召集了百余家民户,在太仆寺东南空旷区域从事农桑,免除租赋,组成社区,维稳安居。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阳明先生学习兵法的行为在普通人看来有的疯魔,可恰恰是这一系列事情的叠加,为后来赣南剿匪、平定宁王叛乱奠定了基础,也成为“知行合一”最有力的注释。
6、边讲边学
阳明先生的一生当中,好像除去打仗以外,就在讲学。即便在最艰难的龙场时期,他也为龙冈书院和贵阳区域培养了为数不少的弟子门人。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不只在军旅中也讲学,在他所到之处,还打造起一座座书院,由他和弟子门人传播心学,教化民众。
他的教学方法很生动灵活,他与弟子门人常常使用对话的方法,身体力行孔子的“启发式教育”。
7 、和朋友一块学
阳明先生早年学习诗文的时候,就过去组建“龙泉诗社”。后来马上重回京城,诗社解散之前,还以诗文与当时诗社的友人交流技巧,相互勉励。
在龙场时期,写下《教条示龙场诸生》,把“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作为基本要点,其中多处强调与朋友共学的重要程度,并且详细讲解说明具体办法需要。
依据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学习理论,人的学习行为可以在察看其他人当中得到强化,称为替代学习。阳明先生倡导实践与朋友共学的原理包括但不限于此。
8 、博观约取地学
阳明先生治学,博览群书、践履笃行,绝不局限于文字词藻,也不囿于前人之说。他以良知为“学问大头脑”,以简驭繁,践行《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精神。正如他在诗文中所说“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其博观约取、主动敏捷的治学精神,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