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孩子掌握情绪管理,是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时的要紧一环。为此大家推荐下面这篇文章,一共采集了10个方法让父母顺利成为孩子的情绪管理教练。
帮助孩子认知情绪
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能辨别源于己的各种情绪。大家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语库。
目前不少父母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其实,共情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当孩子非常生气时,他会对这种情绪辨别也非常反感,完全不听。大家可以先让他一个人冷静下来,等孩子平静后,再回过头来跟他聊聊刚刚的感受。
孩子能辨别出的情绪越多,他就越是能明确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情绪,这就是处置情绪的开端。能表达,他才能交流,才能想方法。有时,仅需表达出来,情绪就解决了。
跟孩子一块品味美好事物
前面讲积极情绪时说,大家应该刻意地多去关注日常的美好事物,如此给自己增加积极的元素。具体该如何做呢?
品味美好,有不少办法。譬如,随时给孩子指出值得品味的各种细节。日常的点滴比较容易被忽略略过,大家指给孩子看,就是在延长这类瞬间、扩大这类细节。
天天放学时,大家常常看夕阳的颜色。有时是粉红的,她就说是草莓味的;有时是金黄色的,她就说是橙子味的。这两天刚下过雪,我和女儿回来时,路上都是冰,非常滑,一路走得非常艰辛。她倒是非常乐观,说灌木丛上都是棉花糖。大家又一块感受脚下的碎冰。大家想象一个冰雪王国,想象自己住在里面。她发现薄冰下面有气泡,就去踩踩,气泡就动一动。我又抱她摸树上的冰挂……我期望她忽视路不好走的事,把这类点滴的美好存到心里。
品味美好的另一个办法是,存储记忆,延长美好。就是说,给好事拍照、录像、写日记记录、存档,常常跟孩子一块看,回顾这类美好的瞬间。
另外,要提升品味的水平,就要培养孩子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做事情的习惯。目前的生活步伐快,孩子耳濡目染,都能跟大人掌握做事情时合并几件事,如此好像提升了效率,但事实上培养了分心的习惯。专心地吃饭、打电话、走路,大家都可以从中感觉到更多。
品味美好的另一个要紧办法就是推荐。大家都了解,不可以强迫孩子去推荐。鼓励孩子主动推荐,他才能感觉到其中的乐趣。孩子之所以有时不想推荐,是由于他对所有权还缺少安全感,逻辑思维能力也有限,对环境感到不可控、很难预期。这类大人都要理解。
其实非常小的孩子也可以有主动推荐的行为。我女儿和婴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常常互相推荐吃的。在家,吃水果她都能先给大人分一圈,有哪些好东西她也主动拿给大伙看看,虽然有时非常有保留的样子——只给你看一秒就收回去了,或是只许看不许摸。
推荐好东西,把美好加倍,我感觉这是存在于人的天性中的。孟子教育齐宣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都承认,跟人一同赏析音乐更好,而且人越多越好。
随时一定正向的性格特点和品格
前面列出了24中积极的性格特点和品格,其实还有更多没列出来的,譬如信赖、平等、尊重等等。大家平常少看孩子的所谓缺点和错误,与能力上的种种不足,多去发现孩子这类出色品格的表现,一旦发现,就准时一定,如此久了,孩子就会更多地朝这类方向去进步。
目前的父母对能力上关注过多。大家可以如此想,孩子长大后,哪样能力有机会得到发挥,这非常难说,但好的性格特点和品格却是处处有用的。能力大概被埋没被荒废,但性格和品格却从来不会。
对成长感的辨别和强调
我创造了这个词:成长感。大家成年人都会在发现自己有所成长时感到欣喜,对于孩子来讲,成长就更是他们的全部,所以愈加要紧。每当孩子有进步时,大家准时指出来,让他看到,告诉他,你记得不,你去年、上个月还是什么样呢,目前都可以做到如此了!
进步、提升、成长,这是最能体现孩子自己价值的。随时抓住机会,发现具体的进步,告诉孩子,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出色!
培养兴趣喜好,提供投入做事的机会
对兴趣喜好的培养,如何强调都不过分。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有着成熟的兴趣喜好的人,他们对新事情更有兴趣,学习力更强。由于他们的学习更是出于内在动机,他们有更顽强的意志力和激情。
我感觉,兴趣喜好有哪些用途,除去益智、陶冶情操、休闲等等,它还可以像一个心灵上的朋友一样,叫人在欢乐时去跟它推荐、忧伤时跟它倾诉。另外,它可能还能给人提供一个新的身份,叫你有更丰富的生活体验。譬如,你是一位教师,但走出教室,你可能告诉其他人你是一个烘焙高手。
但非常重要的还不是这类。兴趣喜好能给大家提供一个让大家能全身心投入去做事情的机会,这种投入的感觉很宝贵。有心理学家把这叫“酣畅感”,据了解这是一个开心的要紧来源。当你做你喜好的事情时,你全神贯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我们的存在。庄子几次描述过如此的情形。根据他的说法,这个时候你与“道”相连通,所以会有鬼斧神工的发挥。
而达到这种酣畅感的诀窍是,你的技术和挑战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就是说,你做的事情的困难程度刚好跟你的水平相当。当然这个事最好是你喜欢做的。不过话说回来,有时候,即便中性的事情,譬如写作业,假如能力和困难程度程度相当,大家都会享受这个过程。
所以大家回过头来想想,应该选择什么事情给孩子去做。大家出于爱心,总想给孩子更多的享受。但,让他被动地享受,譬如看电视、吃东西,他的乐趣也有,只不过这类乐趣肤浅、短暂。而稍有点挑战的事,他反倒更能投入。困难程度假如过大,他就又没了兴趣。
其实孩子在打游戏时,常常就能体验到这种酣畅感。我女儿玩时,假如我问她吃不吃苹果之类的话,一般她完全听不进来。所以孩子投入地、自由地玩,这很有价值,大家要多鼓励,少打扰。
孩子大一些之后,做事总是就参杂了不少功利心,有了重压,很难全心投入。目前不少的兴趣班更是把兴趣变得没趣了。大家父母要多深思自己在其中有哪些用途。
给孩子“心理玩具”
心理玩具,这也是我随口创造的词。心理学家在做提高幸福感的干涉实验时,有一些看上去非常普通、有点幼稚的做法,譬如,记录下来当天发生的好事,并讲解为何你感觉很好;写下能展示你好的一面的事情,天天去温习。据调查,天天写下三件叫你感觉好的事,这个做法成效非常不错,成效的持续时间也长。
大家自己也可以如此做,也可以引导孩子如此做。大家可以在情绪有的低落时,把这类好事当作心理玩具,拿出来玩味。大家也可以天天睡觉前或在其他空闲时间里,没事就在脑子里整理我们的这类好事。大伙可以试一试。其实这就是在练习大家转念的能力。
大家可以抽空跟孩子一块想好事。大家可以给孩子筹备一个好看的本,专门记录他的好事。或者给他筹备一个菜鸟板、做个展示墙,随时记录。或者给孩子筹备一个好事宝盒,把能引起美好回忆的东西或照片,都存在里面,有空就倒出来看看……
这个心理玩具除去好事,还可以是让自己看到全局、看到宏观的一面,看到the big picture。譬如,当你为孩子的一点小事生气时,你可以跳出来想:总的来讲,他是个好孩子,我是个好母亲,我工作还很好,生活各方面都基本认可……然后再看刚刚的事,就能比较冷静地看待了。
培养感恩、同理心、宽容等品格
大家父母我们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真是非常大的。有时我感觉女儿会有点抱怨,我趁她还没有说呢,就自己开始感慨好的一面,表示非常满足,她的想法也被带过来了。其实我感觉更多的时候,孩子倒是比大人更乐观,更少消极的评判。有时大人会以我们的想法去揣度,孩子本来还没任何不满情绪呢,听大人这么一说,立刻就消极了。所以父母言行要慎重,别急于评价下结论,多等等,多察看。
大家自己评论的话里多一些感恩、同理心、宽容和乐观思维,这就是好的教育了。
我常常会在睡前跟孩子一块回顾这一天的事情,其中除去总结她的进步,再就是想想有什么好事,什么大家要感到满足、感恩的事,然后展望美梦,再开开玩笑。
对于大一些、上学的孩子,大家可以让他偶尔写感恩日记、写好事日记。不必每天写,那样他会反感,不好坚持,可以一周写一两篇。或者让他一个人天天睡前回顾这一天值得感谢的事、让自己自豪骄傲的事。我想,做这类远比批评他的缺点更要紧。
不做情绪绑架
我看到有些专家告诉父母,跟孩子说:“你那样做,母亲非常生气”、“那样做,母亲不喜欢”。我想父母应该尽可能少如此去说。大家大人正常的情绪反应,可以让孩子了解,不必刻意掩饰。大家可以生气。但假如一直用父母的情绪去管教孩子,这不是好方法。总如此说,孩子会感觉他应该对大人的情绪负责。他会忘记遵守规则的本来的意义,也容易有不少非必须的自责和内疚。
正确的办法是,让孩子看到他的不好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不好的结果,让他对我们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对父母的情绪负责。
有时女儿哭闹之后,等她情绪好了,我也偶尔跟她说,你是否知道,你哭闹的时候,我真的非常烦。不过重点的是,你这一哭,耽误了我们的时间,你早点过来吃饭,吃饱了就开心了,就能多玩一会了,是否……
教给孩子,对我们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大家父母也是,也要对我们的情绪负责。假如大家由于跟孩子无关的事情有消极情绪,那就跟孩子说,母亲这会心情不好,由于别的事情,所以母亲先自己待一会,等情绪好了,立刻就跟你玩。如此,孩子也可以掌握,当他有不好的情绪时,他也会自己冷静一会,训练自己去处置。他也会了解,有不好的情绪不是什么错事。
同意孩子的消极情绪
前面议的多是关于积极心理的建设,下面议最让大家头疼的消极情绪的处置。
对于孩子的消极情绪,大家不要去不承认、压制、贬低、怀疑,别说“这有哪些可怕的”、“你不应该感到失望”、“你没理由生气”等等,而是要帮助孩子去同意、辨别,然后再教给处置方法。
教给孩子管理消极情绪的首要条件是,大家自己要能从容去对待。大家会发现,做到这一点真是有困难程度啊。为何这么难呢?由于,当孩子发脾气或有其他消极情绪时,大家的本能反应是——又有来麻烦了!你敢跟我对抗!我的教育如何这么失败!你得长到多大才能会……!我付出这么多,你如何能这么对待我……于是大家浑身冒汗血脉偾张……
大家处于如此的状况,当然就不可以指望孩子能平和下来了。
要改变这种反应,第一要认识到,消极情绪对孩子是有益的,是他认识自己、提升情商、学习成长的一个好机会。它是中性的,不是坏事。把它当作一阵风吧,控制好,甚至借助它去发电、放风筝。
第二,要尽可能把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跟我们的分开。我们的劳累、抱怨、委屈,自己去解决。别做不适当的挂钩。
我女儿惹我生气时,我就如此开导自己:一方面是由于她就是个孩子,就如此;其次,深思自己管教上有什么不足,还可以做什么改进,她是我教育的结果,跟哪个抱怨呢,自己多提升就是了。我想,假如父母少一些受害者的思路,多想该如何提升,这也会帮助大家控制情绪,少生气。
然后再告诉自己,我当然可以不完美,办不到的,努力提升就是了。
只有当大家自己同意了孩子的消极情绪,大家才能做到不去不承认、压制、贬低、怀疑他的情绪,并且教给孩子去同意他的情绪。
给孩子自己处置消极情绪的机会
孩子发脾气,大家本能地想救火。假如认识到消极情绪的意义,大家就了解,不必急于让情绪消失,而是要尽可能给孩子机会,让他感受、辨别,同时自己训练着平复下来。他每自己平复一次,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训练。当然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父母还是应该用转移法先去哄好,然后再讲道理。
所以,目前我对孩子哭闹的办法是:在发现她有点情绪,或许会发作时,假如她无需我的帮忙,我常常找个借口躲开。我发现一般我一走开,她自己非常快就没事了。当她真的发作起来时,再回来。
有时什么也不说,摸摸头给她擦眼泪。假如我一个人也生气,或者她拒绝我接近,那就捧本书待在旁边。若是她特别不讲理的事情,我就义正言辞地说几句。这种慷慨陈词也有用,能帮她看清自己行为的后果,看到引起的反应,当她自觉理亏时,理智就开始恢复,就战胜了情绪。
而在这个过程中,假如父母自己能维持中性态度,这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平复情绪。有不少状况,孩子是被父母的坏情绪火上浇油,愈演愈烈。
教给他处置消极情绪的方法
宣泄法:譬如打沙发打枕头、撕纸;倾诉法:找人聊天、写日记、随便画画;镇静法:数数、深呼吸;转移法:看景色、听歌、运动、做我们的喜好。还有就是前面写过的那些能引起积极情绪的办法,譬如想好事、品味美好等等。
然后,当自己冷静一些之后,教给孩子去剖析考虑,想想刚刚的情绪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引起的,将来可以如何做才能防止那种状况,下次再有类似的状况,该如何解决。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对于消极情绪,要多剖析多考虑,去想方法,如此有益于解决情绪。但对于积极情绪,则尽可能少剖析,多去感受,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去感受。好事,有时剖析太多,好的感觉反倒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