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技巧,同时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态度。有的孩子开始也进行了预习,但没坚持下去。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程度,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最后培养预习的好习惯。目前正值暑假,正是培养和纠正学习态度的好机会,所以,父母和孩子们,行动起来吧!
同样的年龄,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听同一位老师讲同样的内容,但孩子们对新课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却有非常大的差别。其缘由就是不一样的孩子听课的起点和同意能力不同。
有些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时才匆匆打开课本,对新课内容一无所知,听课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况,听天由命,一节课下来有些听懂了,有些似懂非懂,有些甚至就是听天书。
而有些同学听课是有备而来的,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对所学新课有了整体的认知,对新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难题是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听起课来如鱼得水。
预习有什么好处呢?
▊ 1、发展听课思路
经过预习,心中已经有数,容易跟上老师上课的思路,甚至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当老师讲到一个陌生的定义时,就会想一想它时如何打造起来的,与它有关的定义有什么。
▊ 2、提升学习效率
通过预习,可以解决一些自己能弄了解的问题;而对不懂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如此上课时就能集中注意力去听老师解说;而且疑难处因为自己预习时考虑过,再听老师解说就容易了解。如此,学习内容更集中,目的性更强。同时因为一部分常识自己已经搞懂,如此就能节省一些时间来更深入地考虑疑难问题,总结并学习老师解题的思路和办法。
除此之外,对于自己预习时已经搞懂的内容,也可以将自己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与老师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对照,从中得到较大的启发,进一步打开思路,从而加深对已知常识的理解与巩固。相反,因为未知的东西太多,什么东西都要去记,结果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拍,惊慌失措,其成效就不言而喻了。
▊ 3、培养好的学习态度
在学生阶段不但要学习有关常识,更要紧的是要培养好的学习态度,认真预习便是好的习惯之一。
▊ 4、进步自学能力
孩子以后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需要同意很多新的常识,这就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中学阶段独立地做好预习就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最好办法之一。
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进步起来。预习是学生初次独立地接触新课,在预习过程中,不可防止地要经过自己阅读、自己考虑、自己联系、自己检验等阶段。久而久之,自学的能力就形成和提升了。
那样大家应该怎么样进行预习呢?
▊ 1、妥善安排时间
最好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如此印象较深。新课困难程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困难程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应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讲新课的科目进行重点预习,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某些学科,也可以借助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天天预习的负担。一般教程都有前续常识,孩子可以参考相应的常识板块进行复习,做到心中有数。
▊ 2、明确任务
预习总的任务是先感知教程,初步处置加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具体任务,要依据不同科目、不同内容来确定。一般有:①巩固复习旧定义,查清理解新定义,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记下来。②初步理解新课的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思路怎么样?在原有常识结构上向前跨进了多远?③找出书中重点、难题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④把本课后面的训练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记下来,等教师讲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 3、看、做、思结合
看,一般是把新课浏览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要紧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需要想的就想,需要记的就记。
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筹备工作与做做本课后的复习资料。
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考虑,手在写题,脑在考虑。预习将来,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从而使自己对新教程的“初步加工”有深刻印象。
总结一下,预习新课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浏览教程;
2、找出本节应学会的预备常识,并复习、巩固和补习这类常识;
3、撰写本节的内容提要;
4、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题;
5、找出上课时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新教程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可用彩笔勾出。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