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中国教育报
还记得《虎妈猫爸》里面的那个片段吗?赵薇扮演的“虎妈”由于女儿班上来了个年轻班主任,居然大闹学校!
外人看来,这简直有点不可理喻、胡搅蛮缠,但“虎妈”也非常有道理呀——你给孩子这么一个没经验的小姑娘儿做班主任,不是耽误大家孩子吗?
看来每一位操心的父母,连孩子的班主任都得“盯”着。
说到班主任,新学期马上开始,孩子们马上迈入新的年级,不了解你孩子的班主任是不是也跟着顺利“升级”了呢?
这不,还没有开学,中教君就发现有的父母就为了更换班主任这事儿,已经坐不住了——“我家孩子的班主任跟不跟班走呀?”“假如换了班主任,我家孩子能否适应呀?”
有些父母说,班主任跟班走,和班内学生接触多,对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状况也知道,如此能够帮助学生的学习,也便于管理;
但有些学生反映,班主任跟班走,整个教学阶段就一直是这个老师在管理,一直千篇一律,没任何新意……
总之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班主任能否跟班走这事儿,到底如何看?
“走”还是“不走”?这是个问题
父母代表团:
班主任更换频繁,孩子是否会不适应?
“闺女小学二年级升小学三年级,最喜欢的班主任换掉了,不舍得啊,就怕孩子不适应!”新学期刚开学,不少父母纷纷在热点平台上吐槽“换老师”,有父母戏言“大伙一块儿算算这类年换了几茬老师”。的确,对于小学生而言,常常性的换新的班主任是常事儿,父母对此也是非常烦恼,生怕换班主任太快对孩子学习产生不稳定的影响。
周女性的女儿今年升小学三年级,暑假的时候班级QQ群就在热议,班主任不跟班了,要新换一个。“我家闺女听说班主任要换,眼眶立刻就红了,不舍得啊。”周女性告诉记者,原来的班主任是个好老师,孩子非常喜欢,两年下来,和老师也打造了深厚的情谊。孩子也表示想念以前的老师,而且不了解该怎么样与新班主任熟络起来,周女性特别焦虑,就怕孩子不适应影响学习。
学生代表团:
无所谓,哪个会爱上哪个?
正在读小学六年级的小学生玲玲告诉记者,她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共换了六个班主任,也就是说一年一换,每次换班主任时最大的烦恼有两个,一是不舍得原来的班主任,二是适应新班主任还要一段时间。最后每一个班主任都仿佛行云流水一样,来不及好好共处就又换了。
也有些学生反感觉换班主任也没什么不好,原来的班主任假如一直不换反而感觉没的意思是,偶尔换一个新的班主任会增添一些新鲜感,在学校期间,可以体验不同老师的风格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而且每一个老师的长处各有不同,教学生的老师多了可能同意面也更广,各取其所长,何乐而不为呢?
班主任代表团:
跟班走,反而是“挑战”
李老师是某学校的一个元老级班主任,一直在担任班主任的工作,在他看来长期任职一个班的班主任,和学生相处的时间非常长并且产生了非常深厚的情感,如此非常不错。但,长期当一个班的班主任对自己的需要非常高,不论是对班主任自己精力的考验还是对常识储藏等方面需要都非常高,所以有时也会感觉非常累。
另外一位王老师说:“跟班走虽然非常考验教师的能力,但有益于老师知道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特点及学习情况,因地制宜,更好的帮忙同学们进步。一个班集体就像一个大伙庭,时间久了,就会有大家班级的特点与个性,我非常荣幸,拥有一个如此的大伙庭,有这么多可爱的儿女。”
班主任“跟班走”到底是否个问题?你得正反两面看
“跟班走”好处多多
1. 可以降低师生间熟知的过程,便于班级管理
班主任跟班走,有益于老师熟知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学习状况,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启发性地对同学们进行谈心和辅导,促进学生获得最好进步,一位初中毕业生在日记中写道:“老师教了大家三年,大家之间已经有了深厚的师生感情。多少个夜晚,老师和大家谈心,与大家交流;谈老师当年的困惑与迷惘,谈老师童年年代的艰难。缩短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消除去师生之间的误会。”
2. 有益于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提升教学水平
由于在跟班制下,一个班级的一学科固定由某一科任教师执教,班级的该科成绩状况直接反映了教师教学水平、直接与科任教师的切身利益有关,所以,科任教师一定会增强工作责任心,努力教好所任教学科,以证明自己能力,同时也使教师不断积累专业文化常识,提升教学业务水平。
也有老师觉得,“教师跟班走"有益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也便于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可有效地抑制教师的短期化行为。由于教师今天的粗心偷懒、蒙混过关,就意味着明天他一个人整理残局、自食其果,这无形中激起了教师的责任感。
有老师提到,频繁更换教师易导致对责任、缺点互相推诿,对成绩、荣誉争相抢夺的现象,而跟班走使教师的权责明确,便于对教师的考核奖惩。
3. 有益于培养一大量能战斗的教学骨干,帮助老师教学能力的全方位成长
有专家觉得,一个教师的教学成熟期应是五到七年,而这在初中刚好是两个循环左右。假如你没让他试过,如何了解他就不可以。让每一个老师都有在平等下成功的机会,有益于勉励老师的教学热情。不论对于教师素质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是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都是绝对有利的。跟班走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责任。每一个老师想在挑战下训练出一个坚定的有能力的自己,如此有益于老师的全方位成长。
跟班走,坏处也有
1.“教师跟班走"不利于学生智能、思维、个性的全方位进步
大家都知道,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正处于生活的成长期,其生活观、价值观、思维方法、智能结构远未定型,可塑性非常大,教师作为学生生活的引路人,将从多方面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在学生身上留下明显印记。
正如大家常说:“有其师必有其徒。”教师作为成年人,其常识结构、思维模式、教学办法、道德品质已基本定型,在“教师跟班走"的模式下,学成长期受教于某个教师,易导致学生在以上诸方面的单调畸形进步,也使学生失去了吸纳海量老师优点的机会。
尤其是那些有明显缺点的老师长期影响学生,将对学生身心导致紧急伤害。譬如:某教师性情暴戾,治班严厉,几年下来,他的学生都变成了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的小绵羊,没一点冒险革新意识。
2.“教师跟班走"易使师生都产生心理上的厌倦和疲劳
假如让学生几年如1日地看着同一张脸,听着同一个声音,即便这个老师教得再好、人格再完美,学生也难免会产生心理厌倦和审美疲劳。
大家不难发现如此的现象:长期任教于某班的老师因事请假而由一位新老师来代课,学生们都看上去开心好奇,他们争相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以致于代课老师对他们赞不绝口。而长期任教于某班的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抱怨多于表彰赞美,一种厌倦感总会不期而至,直到他们接任了一个新班级,激情和挑战会第三鼓动他们。
3.“教师跟班走"使教师的业务负担加重,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培养
“教师跟班走"需要教师通透多个年级的教程,而事实上教师只能对每册教程匆匆而过,没机会认真咀嚼教程中的精华,也很难深入拓展教研活动。这不但加重了教师的业务负担,也不利于培养教师的专业化优势,当然也谈不上有最好的教育教学成效。
又“被”换了班主任?看看各路大妙招
班主任们注意啦:要与孩子父母常交流!
对于老师与父母的关系来讲,交流真的非常重要。特别是当孩子换了新的班主任时,各位老师更是要准时与孩子父母交流,如此学生工作才能更顺利的完成。就如南师附中新城小学,暑假新任课老师给父母发短信推荐自己,顿时将老师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拉近,并出尽了新学期的工作。
“暑假里就到了新任课老师发来的短信,不只详细地介绍了自己,还留下了电话、邮箱,诚恳地期待大家和她交流孩子的个性状况,感觉非常暖心。”南师附中新城小学父母张先生说,新学期开学虽然换了个别学科的老师,但孩子很适应,回来还说新老师非常有意思。“这个星期还要召开父母会,新任课老师会和大家直接零距离交流,感觉学校很看重换老师这件事情。”新城小学校长说。
“老师的特征和善于也是不同的,长期接触一个老师孩子的进步也有局限,让孩子接触不同特征的老师,也有益于孩子的进步,与训练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后的交流与交流能力。”校长告诉记者,学校需要本周所有新任课老师都有一个和父母的见面会,增进家校零距离交流,为孩子成长创造合力。
学生父母注意啦:换老师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契机!
不少父母都在为新学期,孩子被换班主任而担心。也有专家说,换老师大概成为孩子成长的契机,所以请不要焦虑。
南京家庭教育指导师金煦英觉得,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需要历程离别,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暂的离别,都会带来心理上的冲击和不适,但,每一个人都是在不适应到渐渐适应的过程中,长大成熟起来的,所以,新学期换老师父母不必过分焦虑,接触不一样的老师也能成为孩子心理成长的契机。
孩子不舍得前面的老师,也说明在这所学校里,老师的总体教学和教育水平是好的,父母第一应该积极面对新老师,充分和新老师交流,一块帮助孩子度过这个时期。
班主任们注意啦:用亲和力告诉学生新老师不可怕!
在新学期,学生在面对一个新老师的时候,不免有生疏感和距离感。老师们在为与学生拉近距离方面可以说非常费头脑。就譬如说有些给孩子让孩子发挥想象给自己画像。“大家如此的新班主任老师,和孩子们首次见面的亲切感、幽默感尤为重要,同时也要给予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收获感。”
这位老师本学期的首次课没根据正常教学秩序进行,而是将后面课时的写话“我的自画像”提前。“我先让孩子们画我,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他们立刻欢腾起来,我比较有特征,留了小胡子,于是孩子们笔下的我就千奇百怪起来,他们画得高兴,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他们的察看、描述给予点评、赞赏。”第一节语文课就如此在笑声和掌声中进行,孩子们对于这个新老师一点陌生感都没了。
各位老师应该通过多种方法与学生交流,不要给学生一种不可接近的陌生感,通过我们的表现让学生了解,老师们非常亲和,比较容易接近,好似学生所喜欢所依靠的老师一样,新老师也正在努力接近他们。
和这世上千千万万的老师一样,学生的进步是最丰厚的果实。
和这世上千千万万的父母一样,孩子的成长是最好看的好的幸福。
与其说,新学期,你家孩子的班主任跟班走了吗?
不如说,新学期,父母、老师、孩子,你们的关系更亲近了吗?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