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上午9时,山西太原迎泽大街,在某大型活动现场,几十名小学生顶着烈日站场。当日为星期一,是学校正常上课时间。排场和面子,是这种活动的一大陋习。孩子们本是花朵,却被当成花瓶,摆在类似“列队欢迎”的排场中,转化为可观可感的视听震惊。有的人、有的企业,还非常享受这种视听震惊。
孩子们非常“听话”,都整齐地站着队;孩子们也非常“无奈”,微眯双眼、打着哈欠。可以一定,这类孩子都不是自愿停课来“列队欢迎”的。只不过学校迫于重压,或者为谋取经济利益,又去“迫使”学生,甚至还用平常的德行分数来“引诱”。
“列队欢迎”下,顶多也就耽误几节课,事后找个时间补下课就是了,这是一些学校的逻辑。但,问题的重点在于用这几节课的时间,成大家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献媚权力、膜拜资金的实践课。如此一堂又一堂的特权实践课,是对教育的背离,是对学生志趣成长的伤害。说白了,“列队欢迎”就是学校献上的一个媚笑,而这个媚笑由孩子们一同挤出来!
找些学生列队参加这种活动,看上去隆重了场面,热闹了氛围,却也结结实实地丢了里子,没了底子。而且,列队并不是自愿,欢呼不是发自内心,场面越是隆重,越会招致反感,结果形象没提高,反叫人记住了丑态。
当然,这种“列队欢迎”,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笔者的表妹,也曾多次参加“列队欢迎”。据她说,只须被欢迎的人“兴致勃勃”地去饭店走一趟,那一餐的菜品就会很丰富,味道也格外地好。
值得指出的是,根据学校的常规,“列队欢迎”如此的“荣誉”,总是还只有好孩子、乖孩子才能有机会得到。因为学校渲染的“荣誉”光环,孩子们虽然内心不愿,却总是会“乐此不疲”,甚至引以为傲。久而久之,花朵当花瓶,本是陋习,孩子们屡见不鲜,大大家也屡见不鲜,成了不正常的“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