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一直特别疼孩子。天天,她几乎把所有些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伺候我家的宝贝女儿身上,从着装吃饭、刷牙洗脸如此的常规服务,到扮老猫、扮大马、扮乌龟的特殊任务,全都兴高采烈地搞一人承包。整天乐呵呵地忙上忙下,让我乐得清闲。唯独有一个问题比较麻烦,就是她惯孩子惯得实在有点儿不靠谱儿。
疼爱,并不可以带来喜欢
就好比今天早晨,她先是筹备好一大桌丰盛的早餐,然后才去毕恭毕敬地把小公主叫醒,一脸灿烂地哄她起床。可女儿到了饭桌前,看见有煮蛋,居然丝毫不领情,小脸一扭,嚷嚷着要吃炒蛋。结果,我这可爱的妈妈,就像听了冲锋号一般,直接转身冲进了厨房。要不是我拦着,估计又得有两个鸡蛋提前阵亡了。
不过下面的事情,却让她特别沮丧去婴幼儿园的路上,外婆问女儿:你最喜欢的人是哪个啊?母亲呗!
这样冰冷的现实,无疑紧急打击了外婆那颗脆弱的心灵。到家将来,她把整件事情讲给我听,口气中满是嫉妒的味道:还是自己生的亲啊!亲娘亲,骨血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其他人如何疼都没用啊!
外婆想不知道:如何你每天管孩子,我每天疼,可最后这孩子心里还是向着你呢?
当然向着我了!你平常什么都听她的、依她的,在她看来,你连她都搞不定,遇事她还能指望你解决吗?我嘀咕道。
可我不舍得啊
超级大好人=没力量
不舍得对孩子说不,一定不是我家外婆一个人的困扰。在我的工作中,常常听到有父母发出这样感慨:一看到孩子那双黑黝黝、水汪汪充满期盼的大双眼,整个人都像充满了无敌神力一般亢奋,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样快点帮他达成愿望,哪儿还顾得上考虑应该不应该!
所以,他们没办法拒绝孩子的任何需要,更喜欢使用一些小方法去应对了事,蒙混过关。
就像我家外婆一样,他们爱说快点把鞋子穿好,父亲快要到家了,或者我不可以给你买这个玩具,钱都在你母亲那里,下次你找母亲要,而极少会痛痛快快地说出不能。
他们只能呈现环境和条件的不允许,而坚决不会表达他们的不允许。在孩子面前,他们永远饰演超级大好人。
只可惜,在孩子心中,如此的大好人却是一个缺少力量的人。和他们在一块,孩子相信自己是强大的一方,同时也是需要考虑应付所有问题的一方。在这种状况下,表面上看孩子掌控所有,但潜意识里却缺少安全,那种因为被限制而感到的安全。
忌讳的另一面是安全感
不少截然相反的东西都是相互依存的。从来没听过不,就没办法确认什么是是;从来没被限制的人,反而体验不到基于安全之上的真的自由。
想象一下,假如你一个人一人置身于漫无边际的草原荒漠,最为强烈的感受,大概更不是自由,而更多是恐慌吧!只有等你盖好一间茅屋,确认围墙坚固之后,才会安心睡觉不是吗?围墙是限制,同时也是安全的保障。
再譬如,当你去非洲埃及那些文化风俗与大家有非常大不一样的地方旅游时,导游的不少废话你都不会太在乎,但假如听到以下这类行为在当地是忌讳,千万不可以时,你必然会竖起耳朵边听边记。
由于只有确定了什么是不能的,你才能确认:哦!只须我不做这类不能的,我再做任何其他的事情都肯定是可以的。
所以,当爸爸妈妈明令禁止孩子不能玩火、不能咬电线、不能像父亲一样喝酒的同时,也就等于在向孩子做出了强有力的保证在这类行为以外,你就是安全的。因此,孩子就能放胆地去玩除去火以外的各种东西,去咬除去电线以外的各式物件,去喝除去酒以外的所有饮料。
这就是限制带来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