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带儿子玩时看到了让人揪心的一幕。
和儿子在沙滩边玩沙子,旁边站了一对母女。
母亲看到女儿对沙子也有兴趣,就扭头对女儿说:“你是否也想玩呢?大家需不需要也坐下来玩呢?”
本来还看得津津有味的女儿,听到母亲的建议,连忙说道:“母亲,大家走吧。”
母亲好像有的着急了,忙问道:难道你不喜欢玩吗?
女儿才羞答答地说道:我不可以,我玩不好。
看着女儿不敢尝试,母亲开始鼓励,“玩不好也没关系,母亲陪你一块玩,怎么样呀?”
结果,女儿一口回绝,“不好,我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嘛。”
面对女儿的执拗,母亲第三劝说:大家就尝试一下嘛,大家来堆你喜欢的城堡,如何?
最后,女儿还是不想玩,大声哭起来。母亲却责备起孩子来“哭什么哭,在家还能玩,如何出来就不可以了。”
虽然听到孩子的那句“我不可以”,心里不由地酸了,但面对这位母亲的责备,又有的心疼孩子。
其实,孩子害怕表现不好、畏惧,都非常正常。
当孩子说“我不可以、我不敢”表露退意时,其实他更需要的是爸爸妈妈的感同身受和伴随,而不是无关痛痒的鼓励,更不是批评指责。
02 孩子表面的不敢,多来自于内心的害怕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塞尔玛·弗雷伯格曾说:
“没任何养育办法可以让孩子完全体验不到焦虑。人类进步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伤害和危险。很多恐惧都不可回避,而且,也无须防止。”
也就是说害怕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类遗传进化的结果。
对孩子来讲,恐惧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那样,那个说“我不可以、我不敢”的孩子到底在恐惧什么?
1.恐惧想象中的怪物
在节目《新过生日记》中刘璇的二宝快要出生了,想着让大宝赳赳可以自己在单独一个房间睡觉。和赳赳商量好,刘璇携带他去房间整理床铺。
赳赳看着床边的一个摆饰,问母亲是仙人掌吗?刘璇告诉儿子,那个是水晶石,非常坚硬的石块,碰到之后会流血。
当母亲要去铺好床尾时,赳赳害怕地快点拉住母亲,不要母亲去碰。
本来对自己睡觉信心满满的赳赳,看到那个床边的“怪物”只想逃离。大家小时候也有这种体验,父母告诉大家“那个东西危险,小心碰到它”,于是,大家就会想象自己碰到它未来的种种危险,把那个东西看作是一个怪物。
而当大家后来才发现其实那个“怪物”并不可怕,只不过由于大家把它想象成怪物,害怕自己受伤,知道了也就不怕了。
孩子的想象比较丰富,认知又比较少,大人的一句话,孩子就会浮想联翩。
其实,孩子那种害怕的情绪,就是一种真实的恐惧。而这种恐惧,总是是一种对未知的想象。
2.害怕得不到一定
在《亲爱的小课桌》中有一个孩子明明非常出色,却一直表现得不自信,他就是徐敬凯。
在自我介绍时,凯凯连自己叫什么如此简单的介绍都不愿说,在所有人的鼓励下,他才憋出一句“没名字”。
在每一个人表演我们的拿手节目时,凯凯又是不愿表演,甚至背过去不看舞台。大伙都在鼓励他,就算就在台上站一下,他也不愿。
即便老师都感觉他的跳舞视频棒极了,他都感觉自己不可以。他就是说自己不好,跳得不好看。
可等所有人走后,他又想表演了。
其实,凯凯就是自卑,害怕得不到一定,才会连走上舞台的勇气都没。
而这所有,都和凯凯母亲的教育连不开,母亲为了防止孩子“得瑟”,每天打击孩子,说他这不好那不好,所有孩子都比他好。即使其他人夸凯凯,她也会挑凯凯的不好说。
不少爸爸妈妈就和凯凯母亲一样,觉得孩子需要时不时“敲打”,他才会少犯了错误,变出色。
于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爸爸妈妈的打击无处不在。
然而爸爸妈妈长久的打击,并不是如他们所愿,反而是给孩子的心灵导致了伤害,让孩子变得愈加不自信。
03 当孩子表露退意时,聪明爸爸妈妈如此做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提到:恐惧的情绪不被理解和不被共情的做法,叫做“负强化”,只能让孩子消极感更强。
一旦孩子变得消极,内心就会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也就会充满冲突。而随之而来的胆怯、退缩等不好的个性,就会与孩子形影不离。
当孩子说“我不可以、我不敢”时,请多一些看见,少一些评判;多一些等待,少一些强迫;多一些温暖,少一些指责。
1.看见孩子的“恐惧”
当孩子不敢的时候,不要急于用我们的认知去评判孩子,更不要简单地对孩子说:不怕不怕,没什么好怕的。
刘璇儿子赳赳害怕床边的水晶石,一直想要逃离那个房间。父母并没急切地对赳赳说:这没什么怕的,而是耐心陪着他,并亲身示范告诉赳赳,这个不是“怪物”,没那样可怕。
美国儿科专家威廉·科尔曼曾指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直面让他害怕的事物,并且客观的进行处置。
大家父母要有耐心,陪孩子慢慢适应,采取适合的办法去让孩子直面恐惧,帮助孩子度过这个焦虑和恐惧。
看见孩子的恐惧,承认孩子的害怕,给予他们“懦弱”的权利,孩子才能从恐惧中走出来。
2.和孩子站在一块
陶虹在节目中讲,发现女儿不想玩积木,无论她如何“魅惑”女儿,女儿都不有兴趣。
但特别奇怪的是,只须她不在,女儿就会自己过去玩,一旦看到母亲来,就会立马跑开。
后来,陶虹才了解,是由于女儿看到母亲玩得太好了,女儿一对比,就感觉自己非常失败,怕做不好得不到认同,所以才不敢玩。
于是,她就让父亲常常在孩子面前“表演失败”。
让孩子的自尊得到保护,找到自信的力量,也是给了他一份勇敢的底气。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自信都必不可少。自信,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力量。
给予孩子成长的勇气,让他不惧怕未知的想象,不怕难,不怕输,带领他走向将来。
当孩子说“我不可以、我不敢”时,大家要透过字,看到孩子背后传递的声音。
给予他充盈的爱,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他才有信心满满地走向将来。
如作家毕淑敏所写:
孩子即将来临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壳。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爱是她的羽翼,爱是他的长矛。
在爱中蓬勃成长的孩子,他看天下就比较勇敢,他看前途就比较光明,他看事物就比较冷静。
(图文来自互联网,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