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为何就跟你讲不通呢?”母亲的声调开始提升了。
也没了之前的和气,还好像忘记了这是在小区大门口。 三岁左右的儿子,骑在平衡车上,一直嚷着不回家,还要继续玩。
而且还不许我们的新玩伴回去。 他的玩伴是一个年龄相仿的女生,骑着自行车,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两位母亲轮番劝着小孩子,“明天再约,早点出来玩吧”
“你看,四周的人都要回家了。”
可是倔强的小孩子就是不听,说要玩,不回去。 小姑娘跟着母亲回去后。
小孩子就更急了,也不了解如何玩下去,就在原地没动。
母亲的火气却上来了。 由于讲了这么久的道理,还是不听。
最后就开始责备他了,说他叛逆,还吼他,“你玩啊,你一个人玩个够。”
“明天不要出来了,我不想带你出来丢人。”
最后一手拉着孩子,一手提着车子回去了。 我那时刚好在大门口等小小鱼回来。
看到小小的男生被母亲反问着、质疑着、责备着。
看到母亲焦急的心,慢慢窜起的火气。 真想告诉她:其实这时,不要跟一个三岁的小孩子讲道理。
由于他满脑子都是继续玩,很不容易遇见喜欢的玩伴,多么美好快乐,哪个舍得呢?
他根本听不进你的道理。
那可以如何解决?
02
试一试转移他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的行为。
譬如可以告诉他:“大家一块去滑滑梯那边,看有没小朋友在玩。”
这个时候就能引起他的注意力。 这一招在小小鱼小的时候,屡试不爽。
当他们想去的时候,就不会再跟你较真目前的问题了。 下面,要做的就是趁机约定好时间。
“你看,已经不早了,大家还去玩10分钟,就回家,可以吗?”
孩子一听,还可以玩,总是都会痛快的答应。 然后在五分钟的时候提醒他一次。
最后时间马上就到了的时候,再提醒一次。
如此,他们会非常想配合。 当然,有时也不会管用,就是好几个孩子玩疯了的时候。
如此的时候不多,我感觉可以特殊对待,让他们痛快的玩。 而在大部分的状况下,用上面的方法,能起到非常不错的交流成效。
还能防止自己在公共场所对孩子发脾气。
也能让孩子感受的是商量,而不是爸爸妈妈的强迫。

03
让孩子从小感觉到被尊重和能商量,真的非常重要。
这决定了他们自尊心、独立性、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 所以,当讲不通道理的时候。
第二招就是试着“双方各退一步”。 这一招常常会用在跟大孩子的交流中。
由于他们有了自己坚定的想法和脾性。 在不少爸爸妈妈的心里,是把自己当支配者,而孩子只能做服从者的。
所以会需要孩子无条件听从我们的安排。
而不管孩子内心是否不满或者反抗。 他们借助恐惧来控制孩子。
只须你不服从,就要被教训一顿。
如此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来讲是非常痛苦的。
所以越压制,到了青春期,他们感觉自己有了反抗的力量和机会时,就会越爆发、越不听话。 而尊重孩子的爸爸妈妈会了解让步。
这种让步不是放纵,由于这不是毫无原则的满足孩子。 而是能看到孩子的需要,听到孩子的声音。
这能防止不少大人的误解。 我也常常会由于一些事情跟小小鱼僵持。
譬如有时到了训练钢琴的时间,可他却不想去,还是捧着课外书。
“我还看一会儿。”
“立刻去,不要看了。”假如如此说的话,他总是会非常反感。
“还看多长时间呢?”假如如此问,就会好不少。
“10分钟!”他说。
“那好,10分钟。”
到了时间的时候,提醒他一下,就会立马放手书,开高兴心地去训练。 那如此做,是否每次都会跟大家讨价还价?
当然不会每次都如此,由于孩子心里了解,有的事无需讨价还价。
而有的事,如此做也效果不好。
譬如把训练取消,没特殊缘由,那是不可能的。 有时候,看到爸爸妈妈气得拍桌子,而孩子涨红着脸对抗着。
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冷静,冷静下来后再商量。
亲子关系中,不要争输赢。 当冷静下来后,有了爱和宽松的交流环境时。
不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04
最后说说第三招,就是“攻心”和“行动”。
跟孩子相处,必须要努力去了解孩子的心。
可是现实是太多太多的爸爸妈妈正失去耐心,都没时间去倾听孩子,更何况是去理解孩子的内心。 当孩子说不的时候,要想想他如此说的原故。
孩子只不过不舍得玩伴,又不是故意跟你置气。
反而是大人的急躁误解孩子的心意。 倘若你能像个孩子那样,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会收成孩子的信赖和亲密的爱。 当然,了解了孩子,理解他们的行为,只是知这个层次。
大家还需要“行”。 这个“行”就是爸爸妈妈的行为榜样。
这可比讲道理又用的多。 譬如不少父母问我:“鱼爸,如何才能让孩子爱阅读?”
答案有一半在爸爸妈妈身上,“爸爸妈妈是否爱阅读,是否真的看重阅读。”
假如答案是一定的,那这个孩子必然会爱上阅读的。
或许最初会非常难,但去做了,而且坚持下来就会收成到成效。 宋代有一个牛爸叫苏洵。
他在儿子们出生前,还是一个潇洒公子。
可是当他了解自己当父亲后,性情就变了。 三字经中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念书籍。”
而且他不只自己努力念书,还影响着苏轼和苏辙两兄弟。
还有一个如此的小故流传着:
每当孩子玩闹的时,苏洵就故意躲进角落,拿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阅读着。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他们上前探索爸爸的“秘密”,他又连忙把书合上,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 久而久之,两个孩子便对书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使爸爸不在身边,也会如饥似渴地阅读爸爸的藏书。
我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进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胜过千百个大道理。
所以,当你发现跟孩子讲道理没用的时候,试一试这类法子吧。
如此自己跟孩子都能轻松一点,关系亲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