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教育  家庭  学习  教育资讯  幼教  家庭教育  初中  高中  小学  家庭教育帮 

初中生日记:暑期科考大家在北极

   日期:2024-10-19     来源:www.zvvzu.com    浏览:374    
文章简介:7月15日至26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会所的高中生和指导师赴北极格陵兰岛进行科学考察,他们在中外科学家的带领下,对极地环境和生命过程、冰洋环流、海洋环境等进行了察看研究,并天天记录科考感受——  初中生北极日记之一  大家是第一批  踏上格陵兰...
中学生日记:暑期科考我们在北极

  7月15日至26日,北京青少年科技会所的高中生和指导师赴北极格陵兰岛进行科学考察,他们在中外科学家的带领下,对极地环境和生命过程、冰洋环流、海洋环境等进行了察看研究,并天天记录科考感受——

  初中生北极日记之一

  大家是第一批

  踏上格陵兰岛

  的中国高中生

  北京第101中学 孟祥博

  7月16日 晴 哥本哈根至格陵兰岛

  今每天气非常不错,最令我激动的是,大家踏上了格陵兰岛。大家是第一批踏上格陵兰岛的中国高中生。幸运的是,我是第一个踏上岛的中国高中生。

  7月18日 晴 格陵兰岛

  今天,大家又来到了一个漂亮的小城市。这是大家第一个可以看见浮冰和冰山的地方。

  大家先从码头徒步穿越,走到了一个不是非常长的小沙滩。这个沙滩非常奇特,沙子不是黄的,而是惊人的灰黑色。海洋生物学家andy说,格陵兰岛是由火山爆发形成的,所以很多的火山灰聚集在海滩的沙中,会形成目前所看见的灰黑色的沙滩。

  接着大家来到北极考察站,考察站的管理员带领大家参观,并为大家生动地解说了他们研究鲸鱼的办法,非常有趣也非常先进,我问了不少问题。

  7月21日 晴 格陵兰岛

  今每天气真好,大家坐船来到一个5公里长的冰河。

  坐在船上简直像仙境一般,一艘小船在冰山之间穿越。这里的冰山奇形怪状,有些中间被剖开一个大洞,有些像一个小型鸟巢,还有一个像珠穆朗玛峰。有些冰山只和大家相距一百米,真是一次奇妙的旅程。

  下午,大家去看了世界上最大的冰川,据了解有五六公里长。大家在其旁边的一个陆地登陆了,一望无际,真不愧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

  7月22日 晴 船上

  今天一天基本上都是在船上度过的,最大的收成是听了几个学术报告,其中最让我有兴趣的,是海洋生物学家andy所做的关于海洋生物维持体温与潜水的学术报告。

  andy的语言很风趣,举了不少例子,并用海洋生物与自己比较,让大伙获悉大家和海洋生物之间的差别。在报告的最后,他尝试将头埋入冰水,来讲解哺乳动物的潜水效应。就是说,当哺乳动物潜水的时候,其心跳将会减缓。大家非常直观地用一个记心跳的小仪表,察看出了这一结论。

  初中生北极日记之二

  考察北极蒲公英

  北京第101中学 王昊昱

  极地区域长着大片的蒲公英,一片片嫩黄的花朵把这里装饰的十分漂亮。

  这里的蒲公英让我十分疑惑。第一,依据《sas自我防卫手册》的说法,蒲公英是典型的温带植物。那为何会在极地成长?第二,在北极,蒲公英在形态上与北京的品种之间有非常大的差别。于是大家对北京、极地两地蒲公英的主要形态、差异进行了比对,并探究可能导致这种差异是什么原因。

  在北京区域大家容易见到的蒲公英,常常根系较深,单一植株,长约2厘米,植株整体矮小瘦小,单株仅一朵,种子容易随风飘起。

  而极地区域,蒲公英植株整体较高大,根系的延伸却不如北京深,一根多花,植株最高可达30多厘米,种子的飘落较为困难,非常难用嘴吹气的方法让其飘动。

  北极蒲公英的根系较北京短,我认为这种差异是源于北极圈,这里几乎可以说是没什么土壤。在30厘米以下就已经全部是冻土层,植物非常难继续向下扎根。北极冬季的风非常大,种子或许不可以发育就被吹走了。所以北极的蒲公英非常难被吹起,大概有自我保护的意思。

  北极的蒲公英多是丛生的,一个缘由可能是植物在恶劣环境中成长缓慢,所以也就愈加健硕;另一个缘由可能是为了增加传粉的几率。北极小飞虫较少,所以要传粉只有群居。

  北极的蒲公英由于长期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状上也产生了明显的差异,这也验证了现代自然进化论的看法。

  目前回到国内,大家还要进行很多的资料检索,对蒲公英实质标本进行比对,并对蒲公英特殊的系统,譬如氮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研究。北极的土壤缺氮,主要氮源来自鸟粪,所以大家猜想蒲公英本身应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固氮方法,这需要得到进一步证实。

  初中生北极日记之三

  深夜 探险船上等待拍鲸鱼

  北京四中 刘博文

  7月25日 星期六 晴

  地址:归国途中

  在北极考察结束之际,我发现我深深爱上了这块冰天雪地。在这里,我感觉到了什么是自豪和自信,也感觉到了与大自然完全融合时的超脱与释然。

  当我站在高耸的冰川,挥舞五星红旗的时候,我热血沸腾了!由于此时此刻,我是代表中国人,让五星红旗在北极又一次飘扬!

  到过北极的人,都会由于能看到鲸鱼而幸运,或因没看到而失意。船长说,捕鲸是男性的浪漫,但我想说:“用镜头拍下鲸也是男性的浪漫!”

  我这次的科研课题和鲸鱼有关。在探险船上,你不了解鲸鱼会何时出现,会在哪一片海域出现。而且,即便鲸鱼浮现,距离或许会非常远,抑或只不过瞬间出水一两次。

  我选择了在甲板上等待。天天夜里,大家必然会看到一个中国小伙子,拿着一台笨重的相机,等待鲸鱼的出现。好几个晚上都白等了,但我没舍弃。最后一晚,鲸鱼出现了!记得当时看见它浮上来时,我感觉灵魂都燃烧起来了!我终于拍到了鲸鱼照片!

  在船上,我还和不少国际友人进行了交流,其中,美国老大叔john·f·poster,一对姓pernot的法国夫妇给我的印象最深。pernot先生后来可以用娴熟的中文叫我小刘。我发现,信赖和友谊是没国界的。

  北极考察点燃了我对科学的热情,也同时引发了我对生活的考虑。每晚等待鲸鱼时,总能看见夕阳燃烧着天际,霞光染红了浮在海面的冰山。此时此刻,我感觉世界上就只有我和北极,我与自然是一体的。

  初中生北极日记之四

  解析格陵兰民族

  北京五中 刘智晗

  7月19日 晴 格陵兰岛

  上午10:00,大家到达了格陵兰岛uummannaq。大伙为了我们的兴趣和研究课题——格陵兰民族渊源,开始分头调查研究。

  在博物馆,大家真的找到了需要的资料——一本根本看不明白文字的书上,有张人口迁移图。地图证明了大家的猜想:格陵兰人是由印第安人迁移过来的。他们有着和大家一样的黑头发、黑双眼,看起来更像是亚裔人种。大家首次在这个课题上有了些收成。

  下午,大家继续在岛上采访,但遇见的困难事先没料到——当地极少有人会英语,大家又对格陵兰语、丹麦语和挪威语一窍不通。几个小时毫无进展,大家急切又无奈。最后,大伙失落地进入一家饭店,却惊喜地发现了一位会讲英语的女店员。

  女店员的爸爸是丹麦人,妈妈是格陵兰岛当地人。据她讲述,格陵兰岛人迁徙图应该是由西伯利亚→格陵兰岛→阿拉斯加→加拿大→美国→南美洲。这是大家的第一条线索,是不是准确还有待证实,但大家已经非常高兴了。

  7月21日 晴 格陵兰岛

  这一天,大家坐着能载60人的小船近距离接触冰山,大家就近采访了船上的女导游。据她所说,格陵兰岛人的人口迁移路线是从西伯利亚→加拿大→格陵兰岛→阿拉斯加→美国→南美洲。大家依据学会的资料发现,女店员说的第一条路线绕了非常大的圈,而这条路线好像更接近真实!大家将对这所有做进一步考证。

  和初中生一块

  走进北极

  中国科学院大方物理所研究员 高登义

  北京青少年科技会所活动委员会与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合作,选拔出色初中生先后两次走进北极区域,在长期从事北极科学研究的国内外科学家带领下,在北极进行科学考察研究实践。

  今年7月和2007年7月,我两次跟随北京初中生赴北极,看到了初中生对野外考察的兴趣和科学热情。每次出发之前,北京青少年科技会所活动委员会都会事先落实好科研选题,同学们也做了很多的筹备工作。实地考察时,大伙一般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譬如2007年7月那次北极之行,选定的科学考察项目是:北极斯瓦尔巴群岛雪坑的主要离子特点,认识气候变暖对北极环境影响,北极冰雪世界有绿洲与因纽特人进步史调查,等等。人大附中同学在挪威unis大学冰川气象学家y·gjessing教授指导下,在北极longyearbyen采集两米见方雪坑的样品,严格根据采样储存方法,获得了很有效的科学样品。

  今年7月中下旬,我和北京四中、一零一中和五中同学们一块,到在格陵兰西海岸 66°35'n与71°05'n之间考察。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重点认识气候变暖对北极冰雪的影响;知道和拍摄了冰川退缩的地表特点,看到冰川退缩后遗留下来的沙石堆积痕迹;也认识了大型冰川退缩的过程及其退缩过程中残留在峡湾中的冰山不断崩塌融化的现象。

  同学们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和格陵兰岛西海岸考察中,目睹了随处可见的绿草、鲜花和灌木丛,这在南极区域是看不到的现象。

  祖祖辈辈生活在格陵兰岛的因纽特人,黑头发,黄皮肤,黑眼珠,典型的蒙古族特点。那样,因纽特人是怎么样从亚洲来到格陵兰岛的?众说纷纭。但同学们看到在北极格陵兰西海岸的绿洲后,都倾向于因纽特人是先到达格陵兰西海岸,从巴芬湾西侧的加拿大过来的。因此觉得,亚洲的蒙古族经过白令海峡、北美洲而到达格陵兰西海岸,成为当今的因纽特人。

  两次短短10天左右的时间,初中生们不只认识了气候变暖对北极环境的影响、北极冰雪世界有绿洲是什么原因等,而且也训练了他们野外考察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期望这两次北极考察实践可以促成他们的科学生活。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