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过去在互联网上看到过一个帖子,发帖的人问:“读重点大学的体验到底是什么?和普通大学真的是否一样?”
答帖的人是清华大学习物理专业的一位学长。
这位学长告诉大伙,他是拼了老命以高考考试全省第五的成绩进的清华。其实他并不是骄傲的人,只不过有如此的成绩傍身,难免有一些小骄傲。
但他进宿舍不过一个早上,自信心就土崩瓦解,全部溃散。
宿舍四个人,一位是数年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一等奖获得者;一位是某省的高考考试状元;一位是蝉联三年成绩全市第一保送进的清华。
学长说,他们彼此寒暄完,他好半天没缓过劲儿来,呆坐在床上,内心十分沮丧。从此,他忘记了自己所有过往的耀眼成绩,把自己放到最低,每件事虚心,每件事学习。
第一堂课就让他们四个感到诧异,教授就讲了十分钟,然后布置了一个与物理模型理论有关的作业,需要第三天早上交。
全寝室的人一脸懵,开始发了疯地去图书馆翻书、去网上搜资料。四个人用了整整两天两夜才把这个所谓的物理模型理论和具体状况弄了解。
最后挑灯夜战,终于在第三天早上交齐了四份完整详细的PPT报告。
整个过程,从启蒙到学习再到学会,自主自动自发,无人驱使,更无人鞭策。
由于在这所高等学府里,所有些人无论是学识能力还是成绩都与你分庭抗礼,你没任何的优越感和放任我们的理由,任何作业论文任务只能靠我们的自觉和团队的合作。
试问,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可能不出色?
最后,学长以这段话做结尾:“我不敢奢求名校毕业的自己走上社会之后,这份学历能给我带来什么。由于在这里念书的时候,清华就已经给了我太多太多。我一直记得教授在第一堂课说的一句话——'不要让考上清华成为你这辈子唯一骄傲的事情。'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努力,继续努力着。”
目前互联网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声音,有人戏谑:“哎呀,那个读北大的毕了业不也去卖猪肉了吗?”却不懂,他用我们的广阔见识卖猪肉年入百万。
有人讽刺:“我的天,考上北大还回家种田!”却不知,她用我们的专业能力开发了一项又一项试验,年龄轻轻就名利双收。
有人说比尔·盖茨辍学创业才成了世界首富,但你了解他辍的是哈佛大学吗?你了解他一个人也并不鼓励辍学吗?
还有人举例怎么说国内各行各业大佬的逆袭事迹,你了解他们大多数都毕业于国内名校,或常青藤大学吗?
你看见的,可能是三流大学想叫你看见的;你看不见的,才是三流大学最可怕的谎话,而这个谎话,还在摧残着一届又一届缺少判断力的人。
普通大学的环境真的非常差吗?
层次相对较低的环境,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资源匮乏,而在于在最该开阔眼界的年龄限制了人的眼界,在最该严格需要我们的阶段减少了需要的规范,而且这类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最后“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在一些二本/三本学校里,那些事实上能力绝不算出众的人,由于矮子里面拔将军的原故,也会被树立为榜样。
同时学校又热衷一轮又一轮地宣传和神话这类人来鼓吹我们的办学成绩,而且越是层次低,学校的举动越夸张,从挂红榜到开专场报告会。
于是初入大学的你,缺少对大学生活的基本知道和判断能力,你会不由自主地觉得:
哇,过六级好厉害——于是你大学四年连四级也没过;
哇,课程好难我必然会挂 ——于是你大学四年确实挂了一片;
哇,过会计从业好厉害哦——于是大学四年你连个从业也没考出来;
哇,考上211研究生好厉害——于是……
可你不了解在另一所大学中(可能就是你的隔壁),你的同龄人(可能过去是你的同桌),在他们的生活里:
其实,不过六级是很难启齿的事情,大部分人的目的是550乃至600;
其实,“要挂科了”是用来自黑的,期末考试绝大部分的人是奔着4.0的绩点去考的,结果你们都信了;
其实,“什么都没掌握”也是用来自黑的,于是被不少人拿来作为名牌大学无用的主要论据;
其实,各种从业考试是有人能考满分的,大伙关注的是司考、cpa、cfa;
其实,研究生学校的目的是国外名校,要么也是清北复交,再不济也得是C9其他……
或许你们高考考试前的水平和能力并没本质性的差别,普通985高校和正经二本能差多少分?根本不是什么天才和常人的差别!考上985的人,如果是高考考试手抖两下真可能连一本线也过不了。可是四年的耳濡目染,叫你给我们的生活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透明天花板,差距就不是高考考试那些分数了。
是由于这四年你什么都没掌握,就掌握了瞻前顾后,不少事情还没有知道和尝试就已经预判,由于你扒拉扒拉周围的人,仿佛做到这类事情就是大神了,而我不是大神,所以我一准办不到。周围的环境限制了你的眼界、减少了你的规范。
一所不是那样出色的高校,最可怕的就是给你带来一种温水煮青蛙的安逸感。
在这种学校里你能找到聪明的同学,能找到用功念书的同学,但就是非常难找到比你聪明五倍但比你努力十倍的人。
早晚有一天,等你真的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有吸引力的工作职位、那些能吸引风投的创业机会、那些留给下一辈配置社会财富的途径,已经被这种类型的人牢牢占据了。
当然,慢慢你还会发现,这种类型的人总是情商高,涵养好,家也有背景。
噢对了,恰好还比你帅。
然而这类人,你在你的大学里,全部都没见过。
这时你才会发现,自己被大学耍了。
但你已经非常难去弥补了。即使你还能重新鼓起勇气上路,但还可以给你留下的路,已经非常窄非常窄了。
985名校与普通大学最本质的差别是:
思维方法和做事标准
我一直没法了解地描述这种差距,直到我近期看了《精进》这本书中的一段话,描述得很贴切: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规范来自他的内心,而大部分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青年,进入一所不那样出色的高校,对我们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减少,以适应这个环境,降低自己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生活或许是致命的。
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学的学生,由于高考考试本身带来的挫败感,二三流高校学生的身份设定及环境暗示,不称职的老师所引发的失望与同学间放纵自流氛围的带动用途,都容易让他们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认可”地度过每一天。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大三大四在北大交流学习时的感受。在北大,最让我震惊的不是老师多牛、同学多聪明,而是一种大伙都积极努力的环境。譬如期末考试过后自习室依旧灯火通明,上课永远都人满为患,课间20分钟换教室时,学校里到处都是叼着面包奔跑的人。
每一个人都毫无时间观念地疯狂学习,参加各种活动。在我眼里,他们永远充满了斗志,谈起各种竞赛和活动都特别开心,天天从睁眼就忙得不可开交,到晚上一两点睡觉都是常事。没人抱怨自己辛苦,也没人抱怨生活艰难,大伙天天都忙得鸡飞狗跳,但又与众不同快乐的样子。
我一直记得的,是这种从每一个人身上散发出的生活学习的精神状况。这种状况不由得带动着我,虽然我跟他们差距非常大,但也不断激起我向他们看齐的规范。直到目前,我一直用我能见到的周围最牛的人的规范来需要自己,虽然也常常办不到,但这让我感觉我是一个对自己有需要的人,在自律和自省中生活,辛苦但总有非常大进步。
其实每个同学进入大学的时候都怀着好好学习的心态,一二三本都有好学生,也都有特别努力勤奋的人,但为何走着走着就会消失一大半呢?其实就是《精进》里的这几句话:“对我们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减少以适应这个环境,降低自己与环境的冲突,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认可’的度过每一天。”
985、211名校虽然不可以保你出类拔萃,前程似锦,但却在培养这三力方面有着更好的资源,更精英的人才队伍和更优越的人文环境。你接触到的这类,会更催你奋进,会成为你逐梦路上的强大帮助。
鲜师速递英语、数学、物理、计算机
201656易教员清华大学本科在读,善于理科竞赛,同时综合成绩优秀,高考考试位列上海一百名左右(不分文理),参加过清华大学领军计划获得上海前十。
教员简历链接:http://m.ygjj.com/sh/Teacher/Resume?id=585252
成本:150/h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