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架构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大家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家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尤其是义符来探求、解释说明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断定沧溟为大海的思;
辍字,口旁,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判断其含义是吃或尝。
2、以音猜义法
古时候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肯定的关系,大家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讲解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近,钝的意思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舍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顿通钝。又如:昌期年,不闲吏事,(闲:空闲)。
句中闲与娴通假,熟知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知吏事的意思,所以,考试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不对的。
3、温故知新法
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什么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的意思是,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意思。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这样(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这里使用方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
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
如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的本义。
此句中的履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伸为走过、经过或实行的意思。
4、以今推古法
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判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意思。
譬如,前面例句中的疏字,在现代汉语中组成的合成词有疏通疏导疏浚等词,这类词中的语素疏,与通、导、浚都是同义并列,因此,疏讲解为通,如此疏八珍之谱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可以喻大(喻:比喻)现代汉语有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其中喻均是了解、知道的意思,选项文句意为(我陈述的事情虽然小),但道理可以和大事相通。
故选项讲解是不对的。
5、互文见义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地方是用近义词或反义词,只须了解其中一个词的意思,就能判断出另一个词的意思。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地方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
6、随文断义法
一个词在不一样的语境中一般会有不一样的意义,判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依据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如《项脊轩志》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句中借字,教程注释为借阅,就大为不妥。
由于,借阅一本几本书还可以,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呢?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会是什么珍本秘书,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此处借当理解为堆叠之意为妥。
再说偃即啸歌也决不是教程编者所说的什么悠然自得豪放高歌,由于这太不合情理了。满架之书,不好好读,还要搞什么自得高歌,岂不是心浮气躁,用心不专?
其实这四个字是描写他念书很投入的情景,偃仰者,头之低昂也;啸歌者,放声吟诵也。又如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
赡:赡养,原文是讲一个面貌奇特而力大无比的汉子,不怕毒蛇猛虎,常在夜间打柴,而且一个人能背二百四十斤,普通人只能背一百斤,他把柴卖给其他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钱,大家不解其中原故而问他,他说了上面这句话,意为,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我大,没方法。
句中把赡误解为赡养毫无语境依据,应讲解为足够、充足之类的意思才对。
7、成份剖析法
依据词汇在句子中的语法地方、功能、用途来判断词汇的意思,这种办法叫成份剖析法。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做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
在微行入古诗中,它做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做定语,限定风,释为微小、微弱。
又如(优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句中辩作多的宾语,显然只能翻译为名词辩才,还有庭除甚芜,堂屋甚残除:废弃,句中庭除堂屋均作句子主语,除翻译为动词废弃显然不对,应译为台阶才讲得通。
8、逻辑分折法
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王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决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
句中的等字,更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