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教育  家庭  学习  教育资讯  幼教  家庭教育  初中  高中  小学  家庭教育帮 

5种渠道读大学 高校自主招生人数或达1/3

   日期:2025-01-22     来源:www.ziyubo.com    浏览:729    
文章简介:5种渠道都可读大学  高校自主招生人数或达1/3  历时一年半、数十次易稿,关系中国教育将来10年的《国家里长期教育改革和进步规划纲要》2月28日终于向社会公布。征求建议稿有什么条文值得关注和期待?还有什么内容需要健全?首都师范大学校长石彦...

  5种渠道都可读大学

  高校自主招生人数或达1/3

  历时一年半、数十次易稿,关系中国教育将来10年的《国家里长期教育改革和进步规划纲要》2月28日终于向社会公布。征求建议稿有什么条文值得关注和期待?还有什么内容需要健全?首都师范大学校长石彦伦大胆预测:以后高校自主招生比率可能达到高校当年招生比率的三分之一。

  钱学森曾问:中国教育为何培养不出拔尖人才。专家表示,纲要中提出要从高校招生规范改革入手,系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以一次考试作为评价人才素质的唯一准则,非常不错地回答了钱学森的大师之问。

  2020年有高校学历的

  将达1.95亿

  教育事业进步主要目的

  2009年2020年

  学前教育

  婴幼儿在园人数26584000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50.975.0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74.095.0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1577216500

  巩固率9095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46244700

  毛入学率79.290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1792350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2801480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29793550

  在校生28263300

  其中:研究生140200

  毛入学率24.240.0

  继续教育

  从业职员继续教育1660035000

  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的

  2009年2020年

  具备高等教育文化程度

  的人口数98301950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

  受教育年限9.511.2

  高考考试

  案例:一考定终身催生复读军

  李冰是今年高考考试的复读生,虽然他也不想花一年的时间重复复习高中的内容,但去年高考考试的不顺让他没办法甘心。原本他的模拟试题成绩都在600分左右,雄心壮志期望能考上重点大学。可是不巧由于心理紧张等缘由,考试前一天发起了低烧,直接影响了高考考试两天的发挥,成绩下来才刚刚到了一本线。“我真是羡慕美国一年7次高考考试,假如高校录取能看看我以前考试的成绩该有多好,白浪费了一年的时间。”

  高考考试打造五种招生录取方法

  高考考试历来是全民最关心的考试,高考考试的指挥棒影响了教育的方法办法、教育的资源分配等种种问题。这次的规划将考试招生规范改革作为突破口,而高考考试改革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纲要立志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病,推进素质教育推行和革新人才培养。

  “自主招生可能占1/3”

  【政策】“打造完善有益于专门人才、革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高等学校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法,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专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需要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方位进步、表现优秀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区域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职位作出突出贡献或具备特殊才能的人才,打造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解析】国家教育进步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说,这次纲要对考试改革最主要的特征是多元多样。多元体目前录取主体,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和其他学校、高专高职的录取方法会有差别,依据学校的实情和需要决定考试,体现高校在招生上的自主权。

  纲要中指出,多元可以分为择优、自主、推荐、定向、破格五种。“其实有些地方已经尝试在做其中的几种,但整理起来作为整体的手段是首次。”这五种录取方法都不是唯分数论,他说,所谓的择优在选拔考试的基础上也包含综合素质、学业水平考试的原因,而推荐和破格是给予有特殊才华考生一条崭露头角的渠道。“目前全方位依赖分数线的局面会改变。”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石彦伦则觉得,可以一定将来高校自主招生的比率将进一步扩大,可能达到高校当年招生比率的三分之一。

  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

  【政策】“探索有些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方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

  【解析】张力讲解,这种探索是指不需要每一个科目都需要高考考试统考,“譬如英语进行水平考试,平常考了,高考考试即使成绩。”他觉得如此的科目可以学习托福、雅思等考试方法,推行标准化的社会化考试,考生可以一年考多次,选择一次成绩,如此就能分解学生的高考考试重压。

  专科高职考试各省组织

  【政策】“逐步推行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组织。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

  【解析】张力说,现在高考考试是一份统一试题,进行相同的考试。具体来讲,达成国家组织本科阶段的考试,而把专科高职的考试下放到各省组织。在高职高专上,省级或有更多的权利,不只组织入学考试,以后高职类学校设置的权利也将下放到省。

  目前有16个省自主举行本科考试,但以后的方向是本科更趋向全国统一考试,有自主权的大概调整。

  择校

  案例1:高价买学区房

  北京的胡先生有个女儿马上在今年秋季入学读小学,他想方设法去买一套学区房,上世纪70年代的房屋,40多平方米左右,房价却高达150多万。为了支付高昂的买房成本,夫妻两个只能卖掉了原本在望京区域一套80多平方米的新房,租房居住。

  案例2:花34万培养专长生

  去年,林女性的女儿终于如愿升入了北京人大附中初中部,她算了下孩子6年来读的各种数学、音乐等培训机构的成本,高达34万。“在我印象中,这6年来,每一个周末我都在陪着孩子赶各种培训机构。”

  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

  “进不来好小学,就进不了好中学;进不了好中学,就进不了很大学;进不了很大学,孩子这辈子就完了。”这句来自电视剧的台词,表现了现阶段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的心声,同时也折射出了择校家庭的现实心态。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包含地区间教师和校长交流规范等一系列的政策,期望用推进教育均衡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

  校级差距将减小

  【政策】“切实缩小校级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升师资水平。实行县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规范。”

  【解析】中国教育掌握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纲要点质教育课题调查组组长顾明远表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达成教育均衡无疑是解决择校问题非常重要的方法。

  张力讲解,所谓教育均衡,从长远看要达成的是地区间的均衡,从最近看,十年的时间目的是做到县地区均衡。

  中央教科所所长、规划纲要起草组成员袁振国剖析,解决择校问题是特别指义务教育阶段。第一最主如果把普通学校都建好,降低学校之间的差异。第二要促进教师流动。

  高中指标到校

  【政策】“实行优质普高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地区内初中的方法。”

  【解析】“择校重压也反应了考试重压。”顾明远表示,改变中考唯分数论的局面,通过综合素质评价科学评价一个学生。另外,要积极探索“示范性高中指标到校“政策,通过示范性高中的招生名额下放到所有初中,使在任何初中上学的学生都大概通过努力升入示范性高中。

  辽宁盘锦将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100%分配到每一所初中,并实行“阳光分班”,从办学条件、教师配备、学生入学三方面做到同等看待,创造了20多年从未收过择校费的奇迹。现在,该方法已经在全国不少地方得到贯彻推行。

  取消“重点校、班”

  【政策】“义务教育阶段不能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解析】顾明远表示虽然纲要里明确表示要取消“重点班”、“重点校”。“但因为长期的观念,老百姓心中对好学校的认定,不是一个命令就能取消的。”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弱化名校定义还需要一个过程。

  禁止竞赛与升学挂钩

  【政策】“各种考试和竞赛成绩不能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解析】禁止各种学科竞赛、专长评级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录取相挂钩:去年热议的“奥数风波”就是典型的学科竞赛与小升初挂钩的现象。张力讲解,这一条并非由于“奥数风波”才写上纲要,而是非常早就有如此的规定,是政策的重申,这也说明落实的困难之大。

  减轻负担

  不下升学指标

  监测课业负担

  【政策】“改革考试评价规范和学校考核方法。规范办学行为,打造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通知规范。不能以升学率对区域和学校进行排名,不能下达升学指标。”

  【解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觉得,第一非常重要的是提出减轻负担政府要负责。山东发文需要周6、周日不可以补课,成都也下了一系列的文件。他同时觉得,下文还需要监管配合。不然就只能出现“明减暗增”的局面。

  政府第一要加快招生考试规范和评价规范的改革。加大学生平常的综合评价,在综合评价中全方位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过程、进步程度和各方面表现,然后作为招生考试中的要紧组成部分,健全招生考试的一次性选拔;第二扩大社会就业方法。除去考试升学外,要让落榜者另有择业的渠道,以减轻升学就业重压。另外第三加大检查监督,打造长效减轻负担监督机制。其中,这次提出打造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通知规范,是一个革新点。

  【政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喜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严格实行课程策略,不能增加课时和提升困难程度。”

  【解析】用课程改革推进减轻负担。课程设置和学生负担有直接关系。新课程的要紧理念就包含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掉繁难偏旧的内容、降低课程门类、增加活动类课程等。但因为一流的课程理念尚未非常不错落实,有关配套政策未能准时跟上,有些学科新旧课程不是替换而是叠加,体育、艺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以开足开齐。大体上要合并学科,减少困难程度,进一步增强课程弹性。

  综合新华社、《京华时报》等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