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兴趣和成绩什么更要紧
近期12岁的小学生小胖登上了热搜,理由叫人哭笑不能。
他痴迷厨艺,连续3年天天放学回家作业不写就钻进厨房做饭,甚至拿零烧钱买食材,技术比母亲还好。出色的另一面,是他各种补习数学依旧考1分的惨淡成绩。
老师生气,父母着急,却无可奈何。由于依据医院评估,小胖IQ中等偏下,注意力存在缺点,成绩差不是有意的。
消息一出,网友就“兴趣和成绩什么更要紧”,展开了激烈讨论:
有人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胖先天受限,做厨师前景更可观;有人则觉得兴趣虽然要紧,但小学就荒废学业更可惜。
大夫给小胖父母的建议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念书的料,与其花时间补习,不如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长久以来,兴趣和成绩什么更要紧,一直是父母关心的话题。
孩子自控力弱,遇见有兴趣的事总是容易过分关注,影响到成绩。不少父母遇见这样的情况,措手不及,花了不少心血,却由于教育不当,让状况更不受控。最后,自己累,孩子烦,亲子关系陷入紧张。
但其实,这样的情况不是没解决方法。
关于兴趣和成绩,可能大家可以如此看:
02
只看兴趣完全舍弃成绩
是错误也是短视
2013年,同样12岁的游戏少年小新哄动互联网。
他以一手打野怒上国服大师段位,被王思聪看中签约熊猫直播,月薪3万。由于打游戏与学业冲突,爸爸妈妈帮他办理了退学,小新从此专心在家做游戏网红主播。此事在当时引发全网对念书的争议。
后来,随着直播行业跌落,小新人气一天不如一天。现在,他只有两个选择,拿低底薪继续直播或退出找其他工作。
成年了自然可以求职,但问题是,直播多年,外面不少东西都是他的常识盲点,小新毫无竞争优势;刚开始巨大名利的冲击,也早已摧毁一个青年踏实学习和认真做事的心智。
而同龄人,正在大学一边挥洒青春一边努力奋斗,将来一片光明。
今昔对比,只有一句“伤仲永”。
几年轻狂,换来一世的卑微。
当年鼓吹念书无用论的人,有哪个能为这个十八岁少年暗然的一生负责呢。
正如一位网友说的:学校,不只教授的是常识,还有与人相处的经验,看待世界的逻辑和格局,虽然并未必教的对,但开花结果还要肯定时间的,并非每一个植物都能寒梅傲雪,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众人皆醉我独醒。
只看兴趣,完全舍弃成绩,是错误,也是短视。
小胖的故事,评论区有人说得好:
长大后,没文化+厨艺=小工
低文化+厨艺=厨子
中文化+厨艺=厨师
高文化+厨艺=大师
学霸+厨艺=餐饮帝国
念书强,未必叫你大富大贵,但起码能叫你过得比较体面;念书差,大概率会过得不好,即便能赚肯定钱,也都是辛苦钱。
对大家大多数人来讲,念书才是比较稳妥的通向更好生活的渠道。
03
只看成绩不考虑兴趣
总是在将来危机四伏
只看成绩,不考虑兴趣,更不是最好选择。
去年,天才学霸聪聪考上清华却意料之外自杀,透过遗书,他泪诉绝望。
原来,从小到大,父母期望他能好好念书,为此限制他的所有娱乐活动,就连他最喜欢的钢琴都不让碰。过度的管控压得聪聪喘不过气。
后来考上大学,热爱艺术和生物的他又被迫学医。梦想的破灭,彻底压垮了这个外人眼里的天之骄子。
得到了成绩,却失去了孩子,聪聪的爸爸妈妈悔不当初。
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曾说:乒乓球非常重要,但乒乓球里无人生,大家是“生活里有乒乓球”而已。
是啊,成绩非常重要,但成绩里无人生,孩子们只不过“生活里有成绩”而已。
成绩,只不过迅速判断一个人学会特定常识的指标,并不可以完整地体现他的能力和潜力。
孩子的生活,应该有他独特的存在,那些天分兴趣,才是孩子真的的价值和开心的源泉。
这个世界上,就是天生有人爱造飞机,有人爱卖家具,有人爱做饭,有人爱念书会念书。
但造飞机的波音先生创立了高精尖的波音公司,卖家具的坎普拉德塑造出了世界500强宜家家居,爱做饭的山德士打造了肯德基连锁餐厅。社会的运行呼唤分工的多元。
念书学习从来只不过人求知的一部分,不是生活唯一的可能。
不少人上学时一心学习,无暇兴趣,等到选专业、就业时随大流,真的进入社会后就忽然迷茫了,不了解自己喜欢什么,要么熬着,要么转行,但此时,现实已经给不了那样多试错机会了。
成绩决定平台,兴趣影响方向。
生活,选择和努力一样要紧。
04
知道兴趣的秘密
成绩兴趣可以两手抓
不少人不了解,兴趣其实是可以培养的。
关于这个,有两个秘密。
一个是,可以用一个兴趣培养另一个兴趣。
譬如小胖这事儿,就有不少热心网友想办法他爸爸妈妈怎么样从兴趣入手引导文化课的学习:
买菜自己算账结账,分配食材比率,数学解决;
看美食书本(譬如汪曾祺老先生的书,看文字就能流口水),引导他将来出书教人做饭,语文解决;
看海外美食家制作的视频,读海外食谱,英语解决;
知道每个区域美食文化的差异,历史解决;
知道调料里都是什么,化学解决;
知道不同食材的种植和养殖办法,生物解决......
你看,兴趣和具体学科嫁接后,学习是否就有趣味了。
另一个秘密,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中谈过:
总是并非感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感兴趣。
“没兴趣”,是结果,不是不去做好的原因。
想要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正确的做法是:依据我们的状况,选源于己最可能做得比其他人好的事情,然后坚持下去。
对孩子来讲,就是在最大概做得好的事的刚开始,就给予勉励。做得多了,自然就善于了;善于了,自然就做得比其他人好;做得比其他人好,兴趣就大起来了,然后就是更喜欢做、更善于......反复进行下去,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总结一下,如何才能兼顾兴趣与成绩:
1、找到兴趣和学科的结合点,从这里入手进行学习,并在平时的兴趣活动中不断实践和论证学科常识,变抽象理论为现实场景,让理解更生动。
2、先找到一个孩子最大概学得好的学科,定一个比目前需要略高但稍努力就能达成的小目的,然后不断鼓励孩子。在小目的达成后,继续安排同样困难程度的阶梯目的,让他像打游戏一样轻松过关升级。
彻底玩好一个学科后,在剩余学科中同理操作,逐科攻克,最后打造学习的信心和能力。
1 和 2 可以同时进行,互相搭配。
人的大脑习惯处置喜欢和容易的事,顺着天性,孩子会更想主动参与,相应的,也更容易上瘾。
借助这个特征培养孩子,科学、省心又省力。
不少爸爸妈妈习惯片面看待问题,要么轻视学习松手不管,功利地从表面兴趣替孩子安排职业;要么过分关注成绩,视兴趣为洪水猛兽,一竿子打死。这类都不太可取。
兴趣是动力,办法是大门。
只须端正态度,在尊重孩子客观状况的基础上,从兴趣入手,用他们法,兴趣和成绩完全可以两手抓。
只有不懂教育的爸爸妈妈和老师,没教不好的孩子。
05
小胖的新闻最后,在大夫的建议下,小胖父母减少了对孩子成绩的期望值,老师在班里开了一个主题班会,让小胖得以展示个人的才华。据了解,他的厨艺令老师和同学都惊叹,当场对他的怎么看改观。
后来小胖上课不捣蛋了,会认真听讲,也开始做家庭作业了,进步非常大。
其实,大家都爱我们的孩子,期望他快乐,但又担忧他跟不上这个高速发展的年代,所以才会对他有那样多期待和需要,期望他出色,期望他被社会认同,拥有一个好的将来。这份爸爸妈妈的心意,真的非常诚挚。
但世上的美事儿要想达成,除去有诚心,还要有智慧。
尊重孩子的天性,同意孩子的缺点,顺着兴趣来引导孩子的学习,既发挥了潜能,又反哺了成绩,孩子也非常高兴。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大家培养孩子,就好似园丁种花,要依据花的天性,也要看周围环境,再去修剪花枝,灌溉施肥。
等到花开时节,玫瑰娇艳,牡丹华贵,百合清雅,但它们都非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