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寒假是考验学生自制力的重点期,不如说寒假是考验父母脾气的重点期。孩子一考完期末就撒了欢的玩,不少学生都把学习抛之脑后,平时培养的好生活习惯更是全部忘掉,这让不少父母发愁。
下面这七个假期不好的习惯,在假期到来前望父母提升警惕!
爱睡懒觉
生前何必久睡,光阴似箭不返。
偶尔睡个懒觉倒更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每天这样,睡到中午才肯起来,那就成了问题。作息一乱,吃饭、游戏、学习皆乱。
更为糟糕的是,等到假期结束,还要恢复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将偏离正常作息轨道的生物钟重新调整回来,是多么遭罪的事啊!
之所以将睡懒觉列在假期不好的习惯之首,重要原因是它埋下不好的习惯的根源—失范就是没了规矩。
当然,也可以不需要完全根据平常的规矩,稍作宽松,偶尔做些平常没时间做的事,但并非说没节制,想如何就如何,假期还是要有“假期的规矩”。
如睡懒觉,要紧的不是什么时间起床,而是天天都要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起床,并非由着性子,想什么时间起床就什么时间起床。
宅在家
家,既是心灵的港湾,也是梦想搁浅的地方。
沉迷于游戏、电视剧带来一个紧急问题便是活动不足,总是窝在家,还常常与零食为伍,容易发胖不说,精神也总不在状况,常常摆出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
时间充足的话,可以一家人逛逛公园,或者安排一些户外活动,活动活动筋骨。即便父母不便也要鼓励孩子多外出走走,如小区公园,和小伙伴们玩耍,探寻乐趣。
迷恋电视
多给孩子一点点空间,再多一点点温顺,不要让他感到反感。看电视倒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只须不贪恋,还是可以看的。时下,就有一些孩子很贪恋电视,主如果由于没什么比它更有吸引力!
相比较简单暴力地“不准许看电视”而言,通过灌输“看电视时间太久是会干扰视力和智商”的道理是更为尊重孩子的方法。诚然,假如这类道理已经被孩子听腻了,可以试一试与他进行“谈判”,找到一个双方都能同意的策略,而由孩子亲自参与拟定的总是也是他们最想遵守的。
多给孩子一点决订做什么的自由权,而不要絮絮叨叨地讲些没完没了的“大道理”。
狂吃零食
食,本性也,度,重点也。
就孩子而言,吃与睡是最大的问题。放假在家,各种零食随手而得,吃的太多,最明显的问题的就是正餐不规律,身体出问题。
同睡懒觉一样,孩子吃一些零食倒也是日常的乐趣之一。但,最好能事先与孩子商量一个一举两得的策略,如天天可以吃一点什么东西,吃多少等等。
厌恶作业
劳逸结合,身心方可健康。
不少爸爸妈妈觉得放假了就要让孩子“放松放松”,不需要参加兴趣班。话虽这样,可还要天天都抽出一点时间用来学习,不可随便间断,即使是假期也应这样。
假期之前,父母要同孩子商议一个一同认同的日程表,规定天天什么时间至什么时间是学习时间,完成多少学习任务,娱乐时间是多少,至于具体安排在什么时间可以灵活一些。
静看是非
是是非非没对错,就看怎么样去做。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观念,就看管孩子而言,爷爷奶奶与父母的观念就会有出入。如爷爷奶奶或许会爱过头,成为过分娇纵,助长了孩子的坏问题;父母则或许会爱之深,不被理解,处处被怼。而爷爷奶奶和父母的处置方法会给孩子导致一种混乱的感觉,对孩子的心理和人格成长非常不利。
在教育子女方面,爸爸妈妈者必须要先拿稳注意,然后和长辈们交流维持一致,达成协议。
天天晚上,趁着一块聚餐的时候或者餐后休息的时候,召开一个小小的家庭会议,让孩子把一天的表现说一说,大伙儿在一块评议评议,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只不过就事论事,让所有变得轻松、透明。记住,必须要着重表彰孩子做的对的地方。
耍小脾气
做一个“守规矩、明底线、知敬畏”的人。
一旦作息紊乱,加之“宅”在家里,那样在外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的时间就少了。外面天气固然非常冷,可孩子不出门,光照就会不足,久而久之,不利钙质吸收,还会引起抑郁症状。
孩子们一般会抱着如此一个心态:我在校辛辛苦苦,放了寒假就该轻轻松松。不单单是可以在家任性妄为,还任意发脾气。
为何在校孩子就安安分分,在家孩子就毫无顾忌。这是由于,家让他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当然这并非什么坏事。但也需要给他打造肯定的规则,如此他才能愈加自如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假如太过放肆,反而会使他缺少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