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年岁岁,明儿又腊八。常言道:“送信儿的腊八粥”,这个“信儿”便是新年将要到来的消息。一碗香气扑鼻的腊八粥,既有温暖的亲情,也浸透着浓浓的年味儿。就让大家用一碗腊八粥,开启新年的热闹吉祥吧!
冬至吃饺子,饺子吃毕,就等着喝腊八粥了。
这是我儿时的记忆。
这一天,天麻麻亮,妈妈就早早地下炕,去厨房忙碌开了。她一个人,在油灯点亮的厨房里,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像是一个人在默默地进行着一种极其威严的仪式似的。
稍后,开始烧火煮粥。她在一大锅粥里放进红枣、核桃仁、杏仁、花生仁,仿佛还有胡萝卜丁。
等到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一锅粥也差不多就好了。
有几年,妈妈会在腊月初七的晚上,早早踏上了腊八粥之旅。一个晚上,都用文火炖着。
炉膛里的火,星星点点地亮着。听锅里煮得“叭嗒”、“叭嗒”地响,真是好听。
“腊月八,家家煮得叭嗒嗒”,这句家乡的谚言,形象,生动,又了解如话,言外之意大概是说腊八是年前非常重要的节令,这一天,几乎家家都要做腊八粥。
我小时候,家家都穷,一顿腊八粥,几乎是一户穷苦人家粗茶淡饭的美食改变。平常,顿顿都是面食,鲜有米饭,但再穷的人家,在腊八这一天,也要凑点钱,买些米及佐料回来,做一顿像模像样的粥。
物以稀为贵,所以,善良的妈妈总会把做好的腊八粥端一些送人。看着妈妈一碗一碗地端出端进,我和哥哥不舍得,就不开心起来:“连锅端走算了。”
妈妈急了,总会劝:“大伙吃,香!”
后来,读到南宋诗人陆游“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的句子时,我开始怀疑,是否在家乡就有腊八粥相送的风俗呢?假如有,那肯定是含义一年之末的团圆和来年的风调雨顺!
喝粥的早晨,韵味悠长,记忆犹新。大家姐弟三人,一人一碗,在热热的土炕上,腿上还捂着被子,使劲地喝,生怕下一碗会舀不上,像是在抢。
“紧腊月,慢正月,不紧不慢的二3月”,这是家乡的谚语。或许有的道理,想想,寒风凛冽大雪飞扬的腊月,由于盛大隆重的年事而忙,时间自然觉着飞快。
不过,再紧再忙,腊月初八这一天,还要认认真真地吃一顿腊八粥。
吃毕,腊月里剩下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走得急,像黑夜里赶路的人,埋头只顾往新年走。
这么一想,腊八粥,像一场腊月里的盛宴,像一朵开放在寒冬腊月里的花,朴素,而且生动。
腊八节本是原始先民庆贺农业丰收的感恩之礼,伴随历史变迁,大家不但赋予了腊八节愈加多的意义,也使得腊八的节庆活动愈加丰富多彩。
除去习见习闻的喝腊八粥,容易见到的腊八风俗还有:祭祀先祖、吃腊八面、泡腊八蒜、制腊八豆等等。
祭祀先祖
这是腊八最原始,也最根本的礼俗。
在新故交接的腊月,大家认真而真诚地祭祀祖先和神灵,一餐一饭、一招一式,无不寄托着百姓平凡而又庄严的生活期待。
泡腊八蒜
北方民间腊八节还有泡腊八蒜的风俗。腊八这一天,将剥好的蒜瓣放入干净的坛中,再倒入老醋,密封后腌制数天。制好的腊八蒜整体晶莹碧绿,口味酸辣,别具一番风味。
老舍在《北京的新年》中写道,“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春节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吃腊八面
腊八面时尚于关中区域,在陕西渭北一带的澄城区域。
每年的阴历腊月初八凌晨,家家户户都要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做碗腊八面来吃,由于当地有个风俗是“腊八不见红”,意思是说不等红红的太阳出来就要吃腊八面。
制腊八豆
腊八豆是国内湖南的传统食品之一,已有数百年历史,相传当地民间在腊八节这天便开始煮豆腌制,直到来年才吃。
因一般在腊月8日腌制,故称之为“腊八豆”。
腊八粥的甜糯,大概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年味,没办法忘记的回忆。腊八一到,粥香四溢,年的味道也弥漫开来了。
喝过一碗腊八粥,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