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宁波公安局公布高考考试前后几个种类的诈骗预警,提醒考生和父母注意不要再上当被骗。
1、冒充高校招办职员
不法分子自称高校招生职员,携带高校招生宣传资料,诱骗学生及父母填报志愿,在获得父母的信赖后,又强调录取的困难程度,暗示考生及父母慷慨出手。
2、借助互联网诈骗
通过手机短消息或互联网,向考生或父母发送“供应高考考试考试试题”、“烧钱可以上重点大学”、“帮助免试入校”的不真实信息,或在网络上设立不真实招生网站,声称可以代办入学,让考生获得合法学籍、文凭。
3、混淆文凭教育形式
混淆互联网教育、成人教育、自考助学辅导与普通高等教育有什么区别,蒙骗考生。考生入学后才了解并非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科,而是自学考试试点班、成教预备班或互联网学院。 4、谎称“内部指标”
不法分子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冒高校招生职员,谎称学会高校“内部指标”、定向招生计划等,让父母先付定金,然后逃跑。
5、谎称与学校领导或招生职员有“特殊”关系
不法分子自称是高校或省招生办某领导的熟人、亲戚,称有方法让“二本”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重点院校,让专科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本科院校,或从普通专业调到热点专业等,推行诈骗。
6、以“自主招生”诈骗
不法分子借助自主招生政策,误导学生父母,声称自主招生就是不要分数线,花数万元即可录取。
7、以定向招生、委培之名诈骗
向考生父母许诺能降分录取,骗取定向委培费。
8、以军校地方招生名义诈骗
编造有军队院校地方招生指标,甚至伪造印章和部队证件,骗取考生父母钱财。 9、以租高校招生点、办事处名义诈骗
不法分子有目的地在市区租房,设高校临时招生点、办事处,打着高校的旗号进行招生诈骗。考生考试报名此类高校,交纳了部分现金后,他们就消失不见。
10、打着本科“补录”旗号
不法分子打着本科补录旗号行骗(教育部规定,常规录取结束后,高校本科层次招生一律不补录)。
11、借助录取信息进行诈骗
高校招生期间,不法分子针对父母和考生急于知道信息的心理,通过查看功能知道录取状况,借机向父母索取钱财。
宁波公安局表示,在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中,没其他人可以“用钱买分数”;没其他人在高校招生中享有特权;除去省教育考试院,没其它任何机构可以进行普通高校招生,考生父母不要轻信招生诈骗分子的花言巧语,以免上当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