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高考考试分数刚一公布,大家就又看到了大悲大喜的一幕。有的考生因发挥失常而少了一二十分,立刻就与心仪的第一志愿无缘,而要掉到排名低了不少的想接收第二志愿的学校去。更叫人不可以同意的是,一些考生考完将来感觉好,又在网上核对了标准答案,他们的实质得分却比依据标准答案预估的分数低了很多,最多达40分。尽管主观性较强的语文容易出如此的问题,今年反映最多的却是理综。这使人对判分的程序产生怀疑。即便是分数还算很好的考生,因填报的志愿较高,也会会因分数线更高而落榜。还有一些考生超水平发挥,分数大涨几十甚至上百分,却又郁闷当初志愿报得太低了。
每个身陷其中的考生可能都觉得我们的问题太特殊,其实不然,他们的命早在他们还没高考考试时,甚至在他们还没上高中时就已经注定了。这是由于,北京多年不变的高考考试规范势必致使如此的结果。北京高考考试填报志愿一直被称作“猜分填报”,即在高考考试之前依据一模和二模的成绩进行报名;并且所有志愿并不平行,即第一志愿优先于其它志愿,当分数达不到第一志愿的录取水平常,就不可以以同样的分数在次优的大学按第一志愿进入录取程序,就只能降到相差较大的学校作为第二志愿被录取。在这种学校中,按第一志愿和按第二志愿被录取,分数差额高达50分左右。这等于,一旦分数低于第一志愿分数线,我们的分数自动贬值50分。
仔细想想,这种高考考试规则与一种赌博——“二十一点儿”的规则颇为相似。在这一规则下,两个玩纸牌的人一张一张地从扣着的底牌中拿牌,然后对比哪个手中的牌相加,最接近21点;然而一旦相加之和超越21点,这把牌就“爆”了,这个玩牌者也就输了。譬如,一个人手中已有两张牌共16点,到21点还有肯定的空间。这个时候他再抓一张牌,假如这张牌在5点以下,他的总分比16点更接近21点,但假如这张牌的点数多于5点,总分就会超出21点。所谓“爆了”,等于说,超越21点,牌的点数自动降到零。这虽然非常冒险,但因为在21点儿下低于对手也是输,所以不能不这样。
比较高考考试规范和“二十一点儿”规则,考生的高考考试分数等于21点,第一志愿学校的分数线等于手中牌的实质点数,当后者高于前者时,高考考试的“牌”就爆了。当考生报志愿时提升一个档次,就更大概“爆牌”。但反过来,假如一个博弈者由于怕“爆”牌而不敢翻牌,即考生不敢将志愿报得高点,又可能由于过于守旧而输给其角逐者。如此,考生不是将志愿填得过于守旧,就是填得充满风险,恰如其分的人是很少的。
问题是,这类型似于二十一点儿规则的高考考试规范是不是适合?大家已经了解,二十一点儿规则是一种高风险赌博游戏的规则,大家其实会依据游戏的风险程度而决定投入多少资金。而高考考试不止是一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而且代表了将来,比现有些“全部身家”更为要紧,但却被像“二十一点儿”的高考考试规范置于高风险的境地。其结果,不只会毁掉不少家庭的期望,也会葬送社会的前途。
大家假如把高考考试视为一种将不一样的学生配置到不一样的学校的程序,对其效果的评判就应是,是不是有更多的学生考上与我们的能力和兴趣最相近的学校;学校是不是招到更多最想且最有能力上本校的学生。而在像二十一点儿规则的高考考试规范下,即便在被录取的学生中,也有很多的学生并没上到自己比较适合且最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有的学生为了稳妥,舍弃了考试报名心中期望的学校;有些考生为了不至于落到相对较差的学校,就违背我们的兴趣报了第一志愿学校的其他专业;当然更有考生因分数较低而落到与第一志愿学校相差过大的学校去。这都意味着学生与学校之间紧急错置。
假定一个考生上大学的认可度最高为100。当他考上a大学a专业时,认可度为100,但一旦分数不够a专业的水平,会被他不太喜欢的b专业录取,这个时候认可度为80,但为了不至掉到第二志愿较差学校中去,他不能不同意b专业;但若是平行志愿,他第二志愿就可报b大学a专业,他的认可度是90。假如他的分数没达到a大学的录取线,他就可能掉到c大学a专业,这个时候他的认可度只有50;而若是平行志愿,他或许会被b大学a专业或b专业录取,这个时候他的认可度是90或80。非常显然,考生的认可度越低,通过高考考试的学生与大学之间配置的效率越低。而这恰是现有北京高考考试规范所致使的结果。
记得有一次我飞往澳洲,因路途遥远座位前备有电子游戏。我为消磨时间而玩起了二十一点儿。我自以为依据我计算的概率去选择,就能取得游戏。结果每次都输得精光。当然,这只不过一个虚拟的游戏,我并没掏真金白银。然而,当我意识到,大家的高考考试规范也好似二十一点儿的规则一样,我感到坐立不安。假如把大家后代的前途和社会的命根据二十一点儿规则去赌,中华文明的将来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