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和清华这两天接连公布了我们的高招录取状况。若论高招战绩,斩获多少状元怕是最好的名头。但恰恰在这一点,两校数据却对不上号、甚至存在“打架”情况。有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1版)
双方的数据或许会把你绕进来,反正我是没太了解。但有一点确凿无疑:北大、清华都在拿录取的状元和尖子生说事儿,争夺自己名校老大的地位。
重金并辅于各种打折许诺争录各省状元、尖子生,是每到7月各大高校特别是北大清华势必上演的一场白热战。多年来,虽然舆论汹汹,但依然是大伙乐此不疲的一个看头。3年前,北大招办就表示,为了给“状元热”降温,以后北大将不再公布状元数目。与其说降温,不如说是两大名校之间的默契,哪个也别跟哪个较劲,争来争去,空给舆论口实。
可这事显然没完。状元热,实质仍旧是应试教育下的唯分数是举。背后的种种弊病,多年来,大伙所谈甚多,却也只停留在口头上。高考考试的指挥棒就在那里,连北大清华都在抢状元,各中学又怎会有其他选择?谈素质教育、培养人才,在以状元热为代表的教育体系下,实在勉为其难。
只不过,几乎把全国尖子生都录走了,北大清华为什么还成不了世界一流大学?反观教育领先的美国,几乎见不到哈佛耶鲁如此的名校将各州sat考试头名尽数入囊的报道,却培养出很多一流人才。这类难道还不够让人深思吗?
北大清华如此的学校,聚集了很多优势资源,又凭此将绝大部分状元收入囊中,本应担负起一流人才培育、改革现有人才考核体系的重任,却几乎年年爆出抢状元的新闻,除去给自己贴金外,不知这对教育进步有哪些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