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2021年上海春考语文科目顺利结束!备受关注的语文作文题也已出炉!
2021上海春天高考考试作文题
题目看着比较容易理解,虽然没了“玄学”的感觉,但还是有同学反映题目太大了,不了解从何下手好。
一块儿看下怎么样破解作文难点~
01
延续春考作文命题规律,依然考察【看法型】材料作文
2018:“世界自有其原则”
2019:在阳光里生活,需要有步入阳光的能力。
2020:没事实的怎么看是空洞的,没怎么看的事实是无力的。
对于单一看法的材料作文,考生的立意有三类型型:
1. 完全同意
2. 完全反对
3. 部分同意,有所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一类卷立意都是第3类型型,它可以更好地体现出考生思维的“思辨性”。
02
稳中有变
与过往3年春考试试题不一样的是,今年的材料出现了两种不一样的声音。
A的看法:你如何做,就会成为何样的人。
B的看法:你如何做,不完全能决定你成为何样的人。
对于这个宏大问题,A的看法看着非常暖非常燃,而B是那个给大家泼冷水的人,也是让大家更清醒地去认识我们的人。
相信同学们在对比二者后会发现,B的表述更为严谨。
那样,对于AB两种不一样的看法,大家倾向于其中一方时,怎么样在立意中兼顾两种不一样的看法呢?
在这里,隆重推荐【驳论】的结构形式。驳论文的一般写法是先破后立。
将A的看法视作靶子,用否定与深思去建构全文,从而,论证了B的正确性。具体该怎么样构思呢?大家继续往下看。
03
限制中的开放
在解析今年考试试题时,大家第一应把握住材料的核心问题是——人的行为是不是可以完全决定个体的性格特点、志趣、认知能力、人格特点乃至道德观念等?
进一步浓缩之后,它变成了灵魂问题——“人的行为,在自我塑造方面,是万能的吗?”
大家放眼社会,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网络红人树立人设背后的平台帮助,都在告诉大家“个体的行为与选择”不是万能的。
再反观自己,作为教育心理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学者,我也深知个人的道德培养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行不可以替代思想,也不等同于认知与意志,因而它是自我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于是,不论从客观角度还是主观原因去考量,大家都可以指出A看法不够健全的地方。
这便是驳论文中“破”的部分。
__________
上海高考考试作文的命题和评价有坚持多年的原则,大致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1、以语文的方法体现“立德树人”的方针。
2、重视思维品质的考查。
3、提供对话的平台,鼓励学生在与材料对话的基础上抒自得之见。
既然材料作文是【鼓励对话】的,那样考生绝不是只有证明材料正确性这一条路可走。
有了【批判性思维】加持的学生,可针对材料的核心问题,认识到对立看法的合理性,并深思其言与理的未尽之处,提源于己的补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