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教育  家庭  学习  教育资讯  幼教  家庭教育  初中  高中  小学  家庭教育帮 

让攀比式教育中那个“其他人家的孩子”走下神坛

   日期:2025-04-27     来源:www.hhhxzj.com    浏览:429    
文章简介:不少爸爸妈妈对于子女“教育上的那点事”放不了假。有时,在车站,在饭店,不经意间听闻一席席“父子谈”“母女谈”,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过分娇纵的爸爸妈妈,却总是用虚无缥缈的“其他人家的孩子”的“完美”,来“打击”我们的孩子。

不少爸爸妈妈对于子女“教育上的那点事”放不了假。有时,在车站,在饭店,不经意间听闻一席席“父子谈”“母女谈”,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过分娇纵的爸爸妈妈,却总是用虚无缥缈的“其他人家的孩子”的“完美”,来“打击”我们的孩子。

这是不是也可称之为一种中国式“攀比+勉励”教育?这个“其他人家的孩子”,真应该快快让他走下神坛。

其实,可以想一想,不少爸爸妈妈嘴里的“其他人家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形象呢?他其实是一连串的“符号”、一连串的名词:孝顺、整洁、聪明等等,但就是和一个活生生的人“靠不拢”、沾不上边。大家比较容易就会进入“人比人”的怪圈。在这个怪圈里,大家比的总是就是“符号”,而不是鲜活的生命源头。

十全十美的“其他人家的孩子”,注定总有走下神坛的那一天。大伙还是仁慈一点,不要让他在神坛上呆得太久,不要太“难为”他。

我一直记住一位小朋友说过的一句话。那时候,他还小,说这句话,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孩子的话,大家永远要记住,常常是“天启”,是可珍重,可宝贵的。那是在一个豪华商场里,有一棵摆设在那里供装饰用的树。那位小朋友看了一眼,认真地说,“那是假的”。大人问,为何。他说,由于它没虫洞。

这话说得太好了。真的鲜活的生命,总是是和缺点、是和“怪癖”紧密联在一块的。完美得没一点“破绽”的事物,大家最好离得远远的它。由于它是假的。就像一位思想家说的,对于没“怪癖”的人,大家应该敬而远之。由于,“完美”有时意味着可怕。中国美术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人物画如何才算完美,是画出了人物的“颊上三毫”。有时,“不完美”恰恰是完美。

为人爸爸妈妈,爱子女是一种天性。把“其他人家的孩子”理想化的背后,其实是每个爸爸妈妈在心目中为自己孩子高悬的一幅“理想图画”。这可以说是爸爸妈妈的爱。但有时这种爱,让孩子有点“消受不起”。

当“其他人家的孩子”走下神坛的时候,活生生的、真实的子女,也就同时走进了爸爸妈妈的心。总有一天,爸爸妈妈会了解,我们的孩子永远是“这一个”,是其他的孩子永远没办法替代的。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