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接收到很多宝爸宝妈的反馈,孩子脾气太过倔强,自己小小一个,折腾起来,好几个人都招架不住。
邻居家孩子小西性格倔强是出了名的,父母一直对他无可奈何。小西母亲又和我说,昨天带小西去逛超市,小西非要闹着吃冰淇淋。可是小西下午拉稀了,小西母亲担忧他的身体健康,就没赞同。
结果小西立刻就在超市地板翻滚着哭闹了起来,不考虑周围熙熙攘攘。这像牛一样的犟脾气发作起来,小西母亲拦都拦不住。最后只能应允了,小西这才乖乖的跟母亲回家了。
这种历程很多父母应该都司空见惯了。孩子一味的表露我们的倔强,父母多是举手投降,或是简单暴力的应付。但却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衍生了负面影响。
很多父母常说,自己孩子生来就倔强。其实不然,存在着生来性格相对别人而言愈加执着的孩子,但过分的倔强,软硬不吃的孩子性格并不是与生俱来。
孩子性格过于倔强的可能形成原因:
1、父母的过分娇纵致使孩子毫无顾忌
蒙田曾说过:"用过分娇纵态度培养出来的人,是自私自利到所谓透顶了的人。"
倔强多是孩子为了获得某种满足表现出的性格特点特点。而爸爸妈妈的过分娇纵恰恰是放纵这种性格特点出现的"推手"。
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在家里都享受着掌上明珠的待遇。对于孩子的需要,爸爸妈妈和长辈都尽最大程度满足。这种过分娇纵让孩子只有"得到"的认识,渐渐培养了倔强的性格特点。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一旦没办法满足需要,就采取哭闹的行为让父母妥协。
2、父母的负面标签"暗示"
很多父母都没办法摆脱对孩子的刻板印象。孩子偶然的一个错误就会被父母贴上"负面标签"。当孩子今天十分倔强的向需要父母需要买玩具车。父母可能就会对孩子说:"没见过你这么倔强的孩子"。无形之中给孩子贴上了"倔强"的负面标签。
当父母又不以为意的将孩子的倔强向别人传递,孩子又被第三暗示,"原来自己是一个倔强的人。"久而久之,在父母的标签暗示和孩子自己的心理暗示双重暗示下,孩子就培养了倔强的性格特点。
3、父母的性格特点影响
有一些本身就是倔强型性格的父母,常常有倔强性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孩子就比较容易在耳濡目染中被影响,去模仿父母倔强的脾气。
举例而言,父母执着的需要孩子需要在七点之前吃完饭,不吃完就不许看动画片。而当孩子由于要生病了没办法看动画片,但孩子却非要找事先约定好话语中的漏洞反驳:"明明说了七点前吃完饭可以看,我已经吃完了,我不管,我就要看动画片。"
以上三点可见,孩子的倔脾气不是与生俱来的,与爸爸妈妈后天的教育息息有关。所以父母应该合理引导,尝试解锁"心理暗示"的教育办法,有益于缓解孩子性格倔强的问题。
何为"心理暗示"教育?
心理暗示是指:人同意来自外面或自我的愿望、怎么看、评价等从而影响判断的心理特征。心理暗示作为一种十分常见的心理现象存在,兼具积极和消极的两面。
父母通过借助心理暗示的积极功用,来达成让孩子不那样倔强的教育目的。
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有什么功用?
让孩子转移注意力,缓解执着
心理学家过去做过如此一个实验:让2个孩子成绩差不多的孩子解一道题。当第一个孩子解题时候,他告诉孩子这道题非常难,不少人都解不出来。当第二个孩子做题时,他告诉孩子这道题非常简单,五分钟之内绝对可以成功。
结果,第一个孩子花了十分钟没解答成功,第二个孩子成功在五分钟之内完成。显然科学家的积极心理暗示有了效果。孩子从需要解题成功的执着转变为这题非常简单,我感觉肯定可以成功的积极暗示。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可以采取这种积极的暗示教育办法。当孩子倔强于某一事物时,转移孩子注意力,缓解孩子执着。
运用"心理暗示"教育,应该注意这三点
1、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父母不需要给到孩子面面俱到的照顾,以爱之名的"过分娇纵"不可取。让孩子了解不是所有需要都能被满足,就不会随便的形成倔强的个性。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意识,让孩子有主动考虑,发散思维的能力。就不会随便的被外面环境的"负面标签"所暗示。当孩子越发独立,足以独立面对挑战,就会有更强大的能力和足够的信念。
当孩子有了自己已经拥有独立处置事情的自我心理暗示后,他就会愈加努力让自己愈加出色,用以验证暗示。
2、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可以成方圆。"
有些孩子有倔强的表现是由于家里没规则。在一档美国综艺《超级保姆》中有一家人的孩子都很倔强,三个孩子没一个听爸爸妈妈的话,还随意叫爸爸妈妈的外号,对爸爸妈妈一点也不尊重。超级保姆到来后,指出家里的问题是由于家没规则。
于是保姆给家拟定了规则,和每一个孩子谈话,确保他们听懂了规则,拟定奖惩手段,让爸爸妈妈和孩子一块实行。一个星期过去,孩子们变得有规矩,不再由于一点小事大喊大闹,也想听爸爸妈妈的话了。
规则在家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规则孩子才能了解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坏的,有些孩子坚持做一件非常恼人的事是由于他不了解这件事是坏的,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要打造规则,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当父母觉得感觉孩子太过倔强,很难管教。可以试一下"心理暗示"教育法,让孩子不是正面的感知被束缚,而是拐弯抹角的给孩子进行暗示,对于而言孩子更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