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陆续看了一些关于开发孩子认知能力的文章,有各种各样的内容,音乐绘画玩具阅读等等等等,在和孩子实践过程中自己有了一些感悟。
孩子认知能力开发非常重要的一个活动是玩,玩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三个要点是人,自然,书。大家成人先入为主地把玩学分开,感觉玩高兴,学习痛苦,事实上对于幼儿,玩与学是不分开的,原本就是一体的。
无论是给孩子玩什么,父母的陪同参与及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把孩子丢在电视,平板电脑或者什么学习桌旁边就不管了。当然,孩子自主玩耍的能力也是要紧的,需要给他们我们的空间,但自主玩耍不是让孩子看电视。
那样这里的人所需要的素质是什么呢?我感觉非常重要的是三点:1. 真诚自然的情感:对孩子的爱;2. 一些基本的婴幼儿心理行为的知识;3. 轻松而不急于求成的心态。第一点尽管要紧却是大部分父母可以做到的,后面两点就比较难。其实这就需要父母自己也要主动学习,提升我们的常识储备和性情修养。
元素2、自然
之前大J推荐过一篇文章假如和孩子一块做树叶画,对我非常有启发(点击这里看文章)。这里的原则就是假如可以选择,能去公园,郊野,就不要去商场的那些游乐场合。可以用天然的事物展示的就不需要借用于人造的玩具。譬如认知颜色的时候,可以指着番茄香蕉青菜告诉孩子,这是红黄绿,会比死板的小卡片好。
另外我一个人引申了一层自然的意思。对于孩子,日常随处所见的物品都是孩子的玩具,瓶子纸盒等等都可以玩出不少花样,并无需刻意买什么玩具。玩具也是大人先入为主概念出来的定义,事实上孩子对大家日常自然而然出现的物品更感兴趣(我想,这或许是由于这类物品和大家这类人联系在了一块)。总而言之,对于孩子,玩是一件自然而然随时随地的事,而不是非要在固定场合用一些固定的物品才是玩。
元素3、书:
音乐绘画这类当然也非常重要,但我还是把阅读提了出来,它对于培养孩子的语感、想象力、专注力帮助太大了,而且阅读理解能力也是以后学习的基础。
不少人包含我之前都倾向于感觉喜不喜欢看书是天性的问题,好静的人就比较喜欢看书,特别孩子专注力有限,起初都是把书当玩具,玩两下就丢开了,这个时候大人比较容易就给孩子贴标签:不喜欢看书。觉得顺其自然算了,不喜欢看也不勉强。
这里提一点个人历程,我是个从小爱看书,目前也爱看书的人,一到其他人家先去找书厨,一进图书馆周身舒畅。以前我一直觉得是天性使然,后来看了尹建莉的《好母亲胜过好老师》(推荐大伙读一下,里面有详细的指导办法),我才惊觉我爸居然在二十多年前就自发进行了这么先进科学的阅读培养活动。我爸文化程度不高也没看书的习惯,但他就是坚持天天和我念书,一个个字念给我听,与书中说的办法不谋而合 。
所以,第一大家当父母的要有信心,相信喜好阅读也是孩子的天性;第二不要强求刚开始孩子就能安稳坐很长时间,这次一分钟,下次三分钟,按部就班;第三就是持续不断引导,培养习惯。
实质运用
在安排孩子的活动时,在孩子想和客观条件允许的首要条件下,尽可能考虑以这三个要点优先,最好是可以两两组合,甚至三体合一。
譬如:我唱歌给孩子听,还是让他听视频?--自己唱歌;
今天带孩子去小树林,还是去商场? -- 去小树林;
带孩子看书还是玩摇摇车?--看书。
两两结合:自己带孩子在草地上玩(一叶一花一粒沙,都是好玩具);
自己带孩子念书而不是给孩子自己看书听录音。
三体合一 :带孩子在草地上看书,譬如看到绘本上画了树,可以指现实的树给孩子看。
以上并非千篇一律,父母累的时候,不必强迫自己陪玩,天气不好,就在室内玩玩,孩子不想看书了,就去玩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