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升初”,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过程。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应采取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法。然而,近年来各地“小升初”乱象频出,各种隐性和变相的择校方法层出不穷,“免试就近入学”原则被渐渐模糊,给不少家庭带来了巨大负担。
日前,中国年轻人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中国雅虎和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9%的人坦言目前“小升初”给父母带来的重压大,其中69.7%的人觉得“很大”。
调查中,85.5%的人有孩子。41.5%的人来自一线城市,40.3%的人来自二三线城市,12.3%的人来自县城。70后占55.6%,八零后占22.2%,60后占13.7%。
91.3%的人直言“小升初”是拼关系、财力、精力的比试
家住北京的梁女性,孩子明年就面临“小升初”了,为了“打好这一仗”,他们天天都携带孩子奔波于各类辅导班。“我跟孩子爸爸都在普通单位,享受不到共建规范,更不奢望让孩子当‘条子生’。大家只能老老实实靠成绩,所以花些钱让孩子参加培训机构,努力考几个证书。”
“看着孩子这么累,大家做父母的也难过。不过无法,别的孩子都参加,自己家里孩子不去一定就落后。大家只能尽心竭力。”梁女性说,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的花费,一年就得三四万元。
北京民刘静秋的孩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她告诉记者,为了孩子“小升初”,全家已经丧失90%以上的娱乐时间,户外活动几乎没,在家一直督促孩子做作业、上培训机构。
她说,为了择校,一些父母只好在学校附近租房屋。住得远的,只能天天来回奔波接送孩子。假如没老人帮忙接送,就需要由夫妻中的一方舍弃事业进步,全力照顾孩子。“这都是择校闹的,可大伙都在择校,你敢不择吗?”
70后李楠是一个一年级学生的父母。他发现,“小升初”已经不止是高年级学生父母关注的问题了,从孩子上小学的那天起,父母就要开始为“小升初”谋划、奔波。“作为‘工薪阶层’、‘北漂’,大家没多少社会关系和背景,只能‘拼孩子’,所以需要参加各种培训和考试。”他为孩子拟定了一个“五年计划”:“第一,选小学时就要考虑以后电脑派位可能归属什么中学,作为‘保底’;然后,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带孩子参加奥数、英语、艺术等各学科的培训,拼命考级、考证、考牌!”
“小升初”存在什么乱象?84.0%的人觉得是“以钱择校:不适当的择校费容易滋生教育腐败”;72.0%的人表示是“以权择校:共建规范使电脑派位形同虚设”;63.6%的人指出是“以优择校:孩子奔波于各种培训机构,不断参加比赛拿证书”;58.5%的人表示是“以‘坑’择校:占坑班让父母和孩子投入很多精力和资金”。
“多年来,‘小升初’乱象不只没得到有效治理,反而愈加复杂混乱、五花八门,让父母和学生茫然无措、不堪重负。”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杨东平表示。
“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初中,父母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北京民黄建文感叹。他的一个同事,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可以连读初中的重点小学,交了3万元赞助费,又在小学附近租了房,天天挤公交车上班。“还有父母设法托人引荐然后交赞助费,还有人争取共建。总之,有哪些就‘拼’什么,重压都大啊!”
调查中,91.3%的人直言,“小升初”更多是在考父母,是一场拼关系、拼财力、拼精力的比试。
81.6%的人指出“小升初”乱象丛生是因为教育资源分配紧急不均
南京某重点学校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学校今年有3000人报名,但只录取200人,中间要进行两次考试。“目前父母都爱拼孩子,独生子女又多,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各种投入也毫不手软。”
“公立学校是公共资源,为何要划出三六九等?”武汉民周水觉得,假如公共教育资源均衡,就可以真的达成就近入学。“为何中考没那样乱?由于考试公平、公开、透明。‘小升初’乱就乱在有升学考试,却不透明。每一个学校分别考试,又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考试资格,总是要通过一些其他的途径,从而形成种种怪异的利益链。”
哪些原因致使“小升初”乱象丛生?调查中,81.6%的人指出是教育资源分配紧急不均;68.8%的人觉得是入学规则不公,大家没法通过正常渠道让孩子入学;59.1%的人表示高考考试和就业角逐的重压前移到了义务教育阶段;51.4%的人觉得是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教育不惜血本;41.7%的人表示是校外培训市场推波助澜。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择校热的出现是政府的责任。这几年,政府部门不断发布禁择令:有些需要就近择校,有些需要学校在招生时不看证书、禁止测试。但一些禁令反而使不少择校活动愈加猖獗,不少父母愈加不堪重负。“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对待‘小升初’问题,是该作为的时候不作为,不该作为的时候乱作为。”
他觉得,导致“小升初”乱象的最根本问题,是义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各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存在非常大差异。“《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要推进地方教育均衡,要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异。但事实上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并不多。”
中国年轻人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教授刘卫兵也表示,“小升初”乱象背后的症结在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迟迟得不到解决,有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有关部门监管还不够严厉。
81.5%的人期待均衡教育资源,取消变相重点学校规范
提起“小升初”,广州民张先生就满腹怨言:“我的孩子本来是阳光健康的,没参加课外辅导班,但看了不少书,了解不少常识。由于没参加辅导班,他后来没考进市里最好的初中。看到他周围的好朋友都考上了,他的自信心遭到了紧急伤害,一下子蔫了。这期间我的中心任务,就是怎么样让他恢复自信。可恶的‘小升初’择校,让孩子在花一样的年龄就遭受人为的风暴打击。”
北京父母赵亚梅的孩子今年刚好“小升初”,她感叹,“这种没规则的游戏简直要把父母逼疯。孩子也很痛苦,他们这么小就要开始同意权、钱、拼爹等生活法则!真是不敢想象这个社会的将来。”
怎么办“小升初”乱象?调查中,81.5%的人期望均衡教育资源,取消变相的重点学校规范;72.2%的人期待实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校长、教师交换流动规范;69.6%的人期望打造全方位公开的阳光录取招生程序;63.3%的人建议严格概念就近入学的原则,取消“共建生”、“条子生”等择校名目;50.3%的人觉得应规范培训市场,禁止培训机构与“重点学校”勾结。
怎么样消除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学生父母余东有三点建议:一是政府拨款要按学生规模而定,不要按学校的好坏来定;二是教师平衡配给,打造学校间教师的轮换规范,使每所学校都有机会得到高水平教师任教;三是严厉打击教育腐败,严肃考试纪律,调动学生公平角逐的积极性。
调查中,77.1%的人期望“小升初”达成严格的免试就近入学。
熊丙奇指出,《义务教育法》严格规定实行严格的免试就近入学,但首要条件需要是义务教育资源的分配平衡。“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时,必须要努力有所作为。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让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大致均衡。还要监督政府履行职责。”
他表示,维护受教育者的权利,是治理目前所有教育乱象的根本。需要转变政府的教育政绩观、调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这也是权力和权利博弈的结果,只有公众有权利参与管理、决策与评价,才可能转变政府部门的政绩观,才能监督政府切实履责,而不是把教育权力作为谋取自己利益的工具。
杨东平建议,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打造起一种新的教育治理机制。另外,要明确各级政府的不同责任,实行教育信息公开,打造可监测、可追踪的评价指标,并实行教育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