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完年该找工作了吧”、“年龄不小了,该结婚了”、“都结婚几年了,该有孩子了吧”……这类话犹如“炸弹”,源源不断从爸爸妈妈、亲戚、朋友嘴里讲出。“九零后”、“零零后”飞速成长,“八零后”最年长的已经33岁了,他们当中不少人成了“被催族”,也就是指到了该结婚生子的年龄,却没“成家立业”,因而遭到爸爸妈妈或亲人的催促,有的人不能不违背我们的意愿,去满足爸爸妈妈的需要。他们恐惧回家,恐惧节日,更恐惧家庭聚餐。
年关将至,“被催族”大呼又要“被催”了。近期,在互联网上火爆蹿红的一张被叫做《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列表》的树状图流传于“被催族”中,他们纷纷转发、评论。新年临近,记者随机调查50名“八零后”,有76%的人表示自己还没到春节,就已经“腿部中箭,倒地不起”了。
【随机调查】
50人中有38人
不同程度地被“催”
新年假期,和亲戚朋友一块聚会娱乐,本是件开心的事情,但不少“八零后”却心有隐忧,没工作的被催着工作,没结婚的被催着相亲,结了婚的被催着生娃。面对亲戚朋友的询问,他们承受不小的重压。记者随机调查了50名“八零后”,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其中38人都被不同程度地“被催”过。其中60%被催着结婚,15人被催生娃。
催结婚
受访者:马先生 26岁 银行员工
心声:催完工作催结婚,受不了“连环攻击”
“简直太痛苦了!”26岁的马先生在某银行工作。他告诉记者,平常吃饭都被父母催着找女友,“听得耳朵都出茧了。这次春节亲戚一块吃年夜饭。苍天啊!还让不叫人活了。”
“从我大学毕业就开始催我,那个时候是催工作。目前是催结婚,估计结婚了该催生小孩了。”马先生说,最可怕的是爸爸妈妈“暗搓搓”地帮他相亲,“前两次我是真不了解,到了才发现是相亲,我和人家女孩都非常尴尬。可就是不来电,没方法。”
“自此将来,他们叫我出去吃饭,我都打起十二分精神,生怕重蹈覆辙。能不去的就不去,实在不可以不去的,也会中间叫朋友打电话救场。”
“我今年春节都想约着我那几个有同样遭遇的兄弟出去旅游去了。”马先生说,“每次只须家庭聚餐或者节日,大家几个就想着方法逃出来。受不了父母的‘连环攻击’啊!”
催生娃
受访者:徐女性 25岁 私企职员
心声:事业上升期,不想被爸爸妈妈催着早生娃
徐女性是海量“被催族”中的一员,“我已经胜利跨越结婚的‘催’点,我和我老公相亲认识,目前非常幸福。”
她说,今年3月份她才25岁,在一家私企工作,“这正是我工作的上升期,领导对我很看重,筹备好好培养我。”
就在结婚没多长时间,爸爸妈妈就开始问徐女性什么时间要孩子,“要孩子完全不在我现阶段的计划里啊。本来自己就已经被归在‘已婚’妇女的行列中了,再要个孩子,我的事业如何解决啊?!”
“我老公和我一样,也感觉目前要孩子太早,两个人都需要在事业上有一番打拼。”徐女性说道,“但双方爸爸妈妈都期望早点抱孙子,每次看见大家两个都要叨叨几句,真是挺为难的。”
徐女性说,不久前回家吃饭,父母在席间就说,隔壁家闺女的孩子出生了,“这虽然没直接问大家,但这也是催大家快点要孩子的信号。”
【应付之策】
租女朋友
“打太极”或外出旅游
为了应对爸爸妈妈亲戚的催婚催育,“被催族”们使出浑身解数。“我都要被催去世了,就想过个安稳的新年。”28岁的程先生说,“我就差在网上租一个女友回家春节了。”
程先生说,租女朋友这个念头他是动过的,但考虑到爸爸妈妈的同意能力,还是打消了,“这毕竟是我爸爸妈妈,万一了解真相了,被气着了,得不偿失啊。”
随后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租男朋友”,有585条结果,浙江内有127条结果。记者根据销售量进行排名,门店名为“51haoquan”居第一位。
该门店提供了一位“男朋友”的信息,出生于1985年,本科毕业,身高178cm,体重130斤,与此人的联系方法。“租男朋友”这项业务提供陪逛街、陪聊天、陪吃饭等,每一项的收费都是不同的,全包是2000元一天。对于在网站上租男/女友回家春节,大部分网友表示不可以同意。
除去租男/女友回家春节外,还有不少网友表示他们更想和朋友一块外出旅游,放松下心情。还有人说,他们将用“打太极”、“拖延”、“躲避”等招式“一如既往”地应付。
【延伸阅读】
长辈晚辈要互相理解和尊重
在什么都讲求速度和效率的“加急年代”,家庭也不可防止地抱团参与其中,而在这种快、快、快的大环境的笼罩下,爸爸妈妈对子女“焦急的、过分担心的、唯恐自己家里孩子落后于其他人”的情绪显露无遗,从而演绎了各种“悲催家庭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孙进觉得,“中国式传统家庭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缺少平等交流和交流,长辈对晚辈的关心也多是高压式、控制式的,比如,长辈对于晚辈的婚恋、生育问题,总是是想控制、指导,而不是平等的交流和交流,在中西文化融合的今天,难免会引起晚辈的逆反心理。
“在这方面,长辈们应该深思。”孙进说,长辈需要了解,晚辈们也会成长,对事情的怎么看也会趋向成熟,更何况每代人都有我们的追求,长辈们应多与晚辈平等交流,而不应将我们的想法或生活历程强加于晚辈身上。需知,这个社会在变,长辈的想法也不可能永远正确。
四川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员胡光伟觉得,对于长辈们的关心,青年也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毕竟他们初衷是期望晚辈们能过得好,少走弯路。
正如一些网友觉得的那样,虽然亲戚的“唠叨”有时非常烦人,但这是离家在外的自己和不少亲戚仅存的话题了,这类“唠叨”都是善意的唠叨,有了这类,才有了中国特有些“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