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变坏孩子,仅一念之差!不少家庭都在无意中说着如此的话,但却未意识到自己在一味地伤害着孩子。
家来了亲戚,5岁的窝窝开心得走来走去,“来来,给阿姨跳个舞吧!”携带兴致,窝窝满有收获感地扭着腰肢表演完。接着,母亲又让唱歌,窝窝清脆的歌声响起,取得了亲戚阿姨的掌声。当亲戚阿姨表彰窝窝才艺双全,窝窝妈内心很得意,但却谦虚地说:“你不了解,她笨去世了,你们家某某才才艺双全。”
“你太谦虚了!”亲戚微笑着。
为了客气地表明自己没“谦虚”,窝窝妈唠唠叨叨地开始了:“你不了解,她在家懒得像头猪,5岁了还不懂穿衣,玩具也不整理,饭也是她奶奶喂……”巴拉巴拉,窝窝妈好似开了机关枪,孩子的问题一大堆就像展览般赤裸裸地摆在了其他人面前。
没多长时间奇怪现象出现了,刚刚还乖巧的窝窝,忽然四处丢玩具,窝窝妈如何劝说也不听,还差点丢到了亲戚阿姨头上。窝窝妈不开心了:“你如何这么捣蛋?”孩子把母亲的话当耳边风,窝窝妈感觉脸上没面子,好像作为妈妈的权威遭到了威胁,便打了一下窝窝的手,孩子开始哭,窝窝妈皱着眉头斥责孩子不懂事。
亲戚阿姨可能也嫌孩子太闹,便借故离开了。窝窝妈感觉孩子这样捣蛋要教训一下,二话不说操起了身边的鸡毛扫便抽打窝窝的小腿。窝窝痛得打滚,一不留心踢到了旁边的桌腿,刚烧开的滚烫的开水从窝窝头上淋了下来……从窝窝刚开始开心到悲剧发生不够20分钟!
纵览这个过程真的非常心酸,亲戚来了,孩子喜欢热闹非常高兴,但这个母亲虚荣心膨胀把孩子当猴子耍让孩子表演,耍完了美其名曰“谦虚”地把孩子羞辱了一番,招致孩子不满时,给孩子贴上了“不懂事”的标签,最后致使悲剧的发生。窝窝妈还不了解,这所有都是自己导致的,她一直不知道孩子不知如何的忽然捣蛋不乖了。
让孩子在其他人面前表演到底是对的吗?
试想一下,当成人的你跟同学聚会打火锅时,有个同学建议叫你站起来给全部人演个小品。你是否会非常尴尬?第一,氛围不合;第二,其他人才是主角,自己却成了哄其他人快乐的角色。对孩子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少害臊的孩子或许会直接拒绝或一副要演不敢演的表情,也有的孩子即便硬着头皮演了也很不自然。他们不会表达,但他们的内心能感觉到不自在。对于那些强迫孩子在别人面前表演的大人来讲就愈加无知了。
孩子的心理
当孩子冒着尴尬顺从了大人的意愿表演完了,刚被旁人赞扬,心灵里尴尬的那个坑刚被赞扬填补,却被大人的“谦虚”狠狠地挖掉了一大块,甚至被挖得体无完肤,尴尬、羞辱、难过、委屈、怨恨……一大堆情绪突袭,这是一种哪种感受?
孩子们很在乎大人对我们的评价,在稚嫩的小脑袋中他们纯真而直接,他们不了解大人的行为是一种谦虚,他们把大人的负面评价当成真实的评价。即便年龄较大的孩子,他们知道了大大家的“虚伪”也同样难过,由于大人在其他人面前揭我们的短,让自己抬不起头。
“哪儿哪儿”是国人的“优良传统”,用在自己身上无可厚非,但大家作为大人却替孩子“哪儿哪儿”,深层底码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孩子是我的东西”,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小人儿。内向的孩子或许会不作声、默默生气,外向的孩子会是什么反应呢?
丁丁妈带4岁的丁丁外出买菜,回来时丁丁帮忙拎着一袋蔬菜。邻居阿姨称赞“丁丁不只长得漂亮,还懂事、勤劳”。丁丁妈说,“哪儿呢,她在家总喜欢发脾气!”邻居阿姨刚走远,丁丁就不开心了,“母亲,你是否不喜欢我?很讨厌我?”
“母亲非常喜欢你呀!”丁丁妈丈二摸不清头脑。
“刚刚阿姨表彰我,你如何说我不好呢!”孩子委屈得眼泪直流。
丁丁妈心里咯噔了一下,没想到我们的无心之语会伤害到了孩子。将来每次听到旁人称赞时,丁丁都会紧张兮兮地看着母亲。
把“谦虚”还给孩子,把认同留给自己
隔壁老王领着孙子外出,被熟人称赞说孩子长得俊,老王赶忙说:“哪儿哪儿,你家XX长得更帅!”随后便夸奖了他们的孙子,待其他人走远后,孙子悻悻地说:“爷爷,人家刚刚不是夸奖你,你谦虚个毛?”假如老王把回答换成:“是啊,我家孙子非常讲究卫生,衣服穿得非常整洁,我也非常喜欢他呢!”带给孩子的认同会让孩子变得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