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就意味着约束和克制,对天性喜欢自由的孩子子来讲,被提需要一定不喜欢,但没需要的教育不可以称之为教育。当然,只有需要而没尊重,孩子就会不服气,甚至心生怨恨,这更不是好的教育。尊重孩子,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黄金准则是,尽量多地尊重孩子,尽量适合地需要孩子。
1孩子子,有自尊;提需要,讲机会
同一时间,对孩子提的需要不可以太多。提得太密集,一是记不住,二是也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伤自尊。有的父母特别爱唠叨,带孩子外出时不住地提醒,如此的旅途一定非常折磨人。
我常看到母亲们,一路上对孩子说教,看到熟人叫孩子打招呼,说轻了些,立刻要重新叫一次,孩子稍有不如意,就当众批评,如此的需要,缺少对孩子起码的尊重。
我当校长多年,常有父母带孩子到我办公室,不足为奇的是,父母一直不断地需要孩子“叫校长好”、“跟校长说再见”。我想,这类指令的背后折射教育的问题,提需要太随意了。
我带杳与杲外出,通常都是事先提些需要,不会在过程中再提需要。即便孩子在路上有不好的表现,我也只能事后教育。在路上进行教育,显然环境不适合。在不合适的场所提需要,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即便在家,我对两个孩子提需要时也特别注意选择机会。假如我感觉环境不妥,就算心里有话也先忍着不说。只须把握好教育机会,父母提的需要才能“入耳”。
父母提了需要之后,就要慎重对待,要挖空心思帮助孩子达成目的。孩子幼小时,假如对父母说的话都不理睬,成长过程将充满风险。
怎么样更好地让孩子听话?是不是民主很重要。与孩子商量时提出来的需要,孩子就容易做,也喜欢做。同时,要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体验:达到需要就会得到赏识,达不到需要自然会遭到批评。
2提需要,不板脸;聊天说,成效显
杲杲9岁时的一天早晨,我和他一块去学校。车没来,大家聊了起来。
我说:“一个爸爸,携带儿子上学去。”杲杲特逗,接着我的话说:“一个儿子,拉着爸爸上班去。”
我说:“我携带的可是将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啊,我开心。”“我拉着的可是将来的中国教育院院士啊,我开心。”杲杲说。
我说:“你念书起得这么早,父亲也被逼得早起,将来得了什么荣誉,还要感谢你。”
一会儿,杲杲问:“假如我念书不好,父亲还会对我怎么样?”“哪有爸爸妈妈不对孩子好的?”我说,“念书不好,做爸爸妈妈的同样会对孩子好。”
“假如我念书不好,父亲一定会为起得这么早而后悔。”杲杲说,“由于你没得到什么,我没什么报答你啊。”“爸爸妈妈送孩子上学,不是图什么报答,这是一种责任。”我说,“只须有颗感恩的心,念书怎么样并没关系。”
杲杲动情地说:“我长大了我想会对父亲好。”“好,好。”我说,“不是‘想对父亲好’,而是‘应该’对父亲好。爸爸妈妈关心孩子,这是做爸爸妈妈的责任;子女感恩爸爸妈妈,这是做子女的责任。”杲杲点点头。
这类看上去不经意间的对话,已经向杲杲传递了我的需要。杲杲成年后,还了解记得这次对话的情景。
最好的教育,就是在孩子没意识到教育的时候,教育已经发生。怎么样提需要,的确是家教的艺术。
3提需要,要明确;不可行,不要提
何为适合需要?起码,说得了解,听得了解。杳与杲的婴幼儿期,我不允许玩电子游戏。我说“电子游戏不可以玩”,需要清了解楚。假如我说“少玩电子游戏”,两个孩子就难把握如何算“少”。对看电视,我把可以看的时间规定好,两个孩子就了解。
我假如说“少看害人的电视”,两个孩子就难把握,哪种电视是“害人的”?两个孩子上学后,我引导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学习时间不可以玩,休息时间自由安排,劳逸结合的需要非常不错落实。假如我说“少玩些,多学习些”,自然也难把握。
提需要也应该注意需要对孩子来讲能否做到,达到需要的困难程度大不大。若是孩子不可能做得到的,父母不应该随便提出需要。孩子顽皮,老跟人打架,身边父母常提的需要是“将来不准打架”,但孩子还是照样跟别的孩子打架,可假如你需要“坚持一周不打架”,就相对容易做。
习惯行为要改变,需要时间,这一点在提需要时替孩子考虑到,太难达到需要,孩子可能也就直接舍弃了。
有些孩子放学回家一直先看电视而迟迟不做作业,父母说:“将来假如还看电视,我就打死你。”这更有问题。孩子不可能不看电视,惩罚的手段也不可能做得到,这是父母为难孩子的同时,也在为难自己。
4提需要,勿严苛;要适度,才是好
要孩子听爸爸妈妈的话,并非时时、每件事都要加以控制。有的父母,对待孩子需要过于严厉,动不动就训斥,会在孩子心灵深处留下伤痕。
父母需要与孩子订一些规则和需要,但不可以太多。孩子毕竟是孩子,太多的需要和规则困难记得住。
婴幼儿期,孩子相对顺从些,尽管这样,父母也要对孩子多一些商量的口气。小学高段开始,父母假如还期望强加控制,孩子总是会选择反抗了。孩子的教育,以中度需要为好,既不至于太宽松而滋生不好的习惯,也不至于太严格而留下痛苦的印记。
我的家庭教育,总体是宽松的。杳与杲很自由地玩,一般我都少有干预。两个孩子的学习分数,我基本上不在乎。考试了,我会鼓励一下;分数出来了,我先听听他们自己评价,之后也基本上只不过鼓励一下。
杲杲读初中一年级时,有次考试排全段第101名,学校公布了前100名光荣榜,杲杲有点难过,我妈妈说,“好啊,出个头就好”。后来又考了次全段第51名,恰好学校只公布前50名学生名单,我妈妈还是说,“两次出头,更好”。杲杲向我汇报了我妈妈的话,我说,“奶奶也是教育家”。杲杲宽心了。
5提需要,抓重点;宽容些,真温暖
孩子不断出现问题,这是正常现象。孩子的缺点与问题,犹如身上的细菌,细菌并不可怕,期望身上没一点细菌,既不现实,还可能是洁癖。当细菌影响到健康,自然得治一下,大多数时候,大可不必小题大做。不然徒费精力,还可能有不良反应。
杲杲性格有一个特征,凡不同意的事,大人对他讲,他也不反对,可就是不认真做。譬如外出活动时的照相,假如不是自己想,大家要他照个相,他常常故意不配合。每当这个时候,我一直非常宽容。假如对这类并不重要的事情进行批评,起码伤了外出活动的环境。
杳杳一直以来不喜欢体育课,特别怕长跑,有几次体育课还逃课。这也并非大不了的事,我都装糊涂。杳杳小学时,常常有点“心散”,由于总体成绩很好,我也就没指出问题来。读初中后,杳杳尝到了自学的乐趣,自然也就非常用功了。在我没指出缺点时,缺点已经悄悄改变了,这事就处置得有点巧妙。
两个孩子小时,互相有个伴,有了哪些缺点,也都互相监督。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发现他们有哪些缺点,盯得非常紧。这个时候,假如立刻批评,一个孩子开心了,另一个孩子一定不舒服。我通常都是把觉得有缺点的孩子带到楼上,关上房门谈话。若是比较大的问题,评论下,批评下。
若是小缺点,我一般都不批评。我想,有了“上楼关房门”的程序,孩子自然会认识到问题了,也就可以宽容一点。我常常用手指指我的脸,孩子就亲下我的脸,这事就了结了。宽容对待孩子的缺点,让我的家教多了一些温馨。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