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把学习当做负担的孩子,通过“心理换算”的办法帮助孩子减压。
即便是讨不想上学习的孩子,假如给他布置作业,或者考试临近的时候也会感到重压。譬如要他在一个月内完成有300道习题的厚厚的训练册,或者还差三天就考试了,而他还没好好复习。这时,孩子们在心理上承受的重压就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心理状况不够稳定,就会不想坐到桌边学习。这个时候,可以改变一下说法,譬如:“天天做10道题就能了。”若是考试,就说:“还有72个小时呢。”孩子们本来感觉300道题的学习量很繁重,三天的复习时间太短。听了父母如此的话,心理负担就减轻多了。也就是说,在表达同样的内容的时候,稍微改变一下数目单位,留给孩子的印象就会有180度的转变。大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心理换算”。
2、父母不可以只须求“快学习”,而应该让孩子“不要过于勉强”,成效更好。
一位爸爸是以工作为重的人,所以父子之间的接触极少。偶尔有机会坐在一块聊天的时候,父亲就会说:“我看你近期学习太用功了,注意不要把身体累坏了。”其实孩子根本就在学习方面不太努力,爸爸对孩子这样的信赖,令孩子感到很内疚。所以,父亲的这几句话对孩子的勉励用途很大。妈妈天天和孩子接触,照顾孩子生活的很多方面。但,爸爸应该和妈妈们有所不同,应该可以从稍微远一点的地方看,应该有的不一样的话要说。父亲们不要只能叫嚷“认真学习”,而应该有说一句“不要太勉强自己”的宽巨乳怀。
3、假如想让孩子天天学习30分钟,最好刚开始需要他学习两个小时。
销售人员们常常用的一种营销推广手法就是,假如你的条件比较苛刻,而你又期望他们可以同意的话,那样你需要第一提出愈加苛刻的条件。简单说来就是,假如你期望你的东西可以卖到100万元,那样你先就要跟他们价格200万元。父母在给孩子规定天天的学习时间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办法尝试一下。譬如,本来是期望孩子可以坚持天天学习30分钟就非常不错了,但刚开始应该需要孩子天天学习两个小时。当然,孩子会反抗。可能结果还是天天学习30分钟。但,最开始两个小时的需要还深深地印在他脑海中。两者对比,显然30分钟非常短,于是孩子的心理负担也就减轻了。虽然这种办法成效非常不错,但不少父母都感觉欺骗了孩子,心理非常内疚。假如考虑到这其实也是为了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也就能原谅自己了。
4、对孩子要用建议性口吻,而不是命令口气。
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常常用命令式的口吻。其实,这种命令口吻只不过单方向的交流,是对孩子的人格和自主性的不尊重,结果只能致使孩子也相应地采取了反抗的态度。大家期望明智的父母可以动一动脑筋,稍微改变一下谈话的方法。譬如,可以把命令口吻改成建议性口吻。不是只须求孩子“快去学习”,而可以用询问的口气,“目前去学习怎么样”。如此孩子也只好听父母的话。而且,这种建议性口吻把决定权交给了孩子,如此做能够帮助培养孩子的考虑能力和判断能力。
5、不要问孩子是学习还是玩,刚开始就问他从哪一门功课开始。
在演讲策略当中有一种就是事先设计好问题的被选答案。而不了解内幕的人就容易被诱导。这种办法也可以帮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譬如,看到孩子什么事都不干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的时候,不要问孩子“你到底是要学习还是出去玩”。可以问一下,“今天先学什么?”或者“今天学习多久?”孩子在考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非常自然地就把学习放在头脑里,非常自然地开始学习。
6、对于不学习只看电视的孩子,可以让他在外出跑腿和学习两者中做出选择。
孩子就是不愿去学习,一直看电视,那样父母比较容易就会采取高压的态度:“立刻把电视关掉去学习!”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这时可以问问孩子:“母亲想叫你去比较远的地方跑腿。不过,你是否还要复习功课?”有意识的设定选择答案,让孩子的思维脱离电视。最好给孩子安排一个比较麻烦的差使,如此孩子就更容易选择去学习。而且,表面看着还是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所以也不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假如孩子就是爱看电视的话,也可以如此问:“是先学习再看电视,还是看完电视再学习?”如此无论孩子选择哪一项,都会去学习。就防止了命令孩子去学习给父母和孩子双方心情上导致不好的影响。
7、对于不想开始学习的孩子,可以问他“是要休息还是学习?”。
假如一个问题有两个选择答案,大部分人会倾向选择后者。由于大家的心理用途会把结论、决定等放在后面说。获悉这个事实,就能让孩子坐到书桌前面。吃过晚饭,孩子在什么事都不干的时候,可以问他:“需不需要再休息一会儿,还是开始学习呢?”只须注意讲话的顺序,孩子就会乖乖地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