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周密 优雅有味
——《梦回繁华》一文的语言特征
《梦回繁华》是一篇带有散文性质的说明文,其在语言上的最大特征是严谨周密,优雅有味,值得细细品味。
课文在线
1.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
2.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
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
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
含英咀华
第1句介绍《清明上河图》成画的年代。因为年代久远,作者在“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之前加上“可能”二字,表明这只不过一种推断,并不是准确的结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周密。[来源:学科网]
第2句中运用列数字的说明办法,介绍《清明上河图》尺寸的大小,“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由于画是能精准测量出来的,所以数字准确可信;“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这种由外而内、由远而近的空间顺序,条理井然,同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周密。
课文在线
3.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4.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
推车、挑
担的大家,却无暇一顾。
含英咀华
第3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清明上河图》比作是一部起伏有致、步伐明
快、耐人寻味的乐章,优雅别致,带给人无穷浪漫的想象。
第4句运用摹状
貌的说明办法,生动地描摹了桥上、岸边、过往行人,与赶脚、推车和挑担的大家的种种情态,令读者如临其境,别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