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像是成长中的树苗,虽然父母和老师一直小心翼翼,各种研究和设计,但生出旁枝侧节的事还是时有发生。怎么样从容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是父母与孩子一块要研习的必学课。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一同促进孩子的成人成才。关于家教,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有 《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家书》,这类都是家教的典范。
家庭是生活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生活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生活第一粒扣子。
所谓家教,不过是爸爸妈妈在大家和孩子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这类种子随着大家一同成长。
我主如果跟大伙推荐三个小故事。故事的主题分别是“关于说话”、“关于成绩”和“关于犯了错误”。
1掌握处置情绪,掌握不发脾气
我念书的时候,我妈永远感觉我不如邻居家的妹妹:我没她会做家务,我没她乖巧懂事,我没她讲卫生,我甚至没她长得好看。
无数次被比较,无数次犯了错误被我妈痛骂或痛打时,我内心都无比怀疑我是否我妈亲生的。最紧急的时候,我整整一个月不跟我妈讲话。有一次还站在池塘边万念俱灰。
我考上大学后,我妈对我的态度才有了转变。不少年过去了,小时候的那种被比较和被责骂的惶恐还钉在心里,常常在午夜梦回时汗湿背部。
其他人家的孩子好像才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攀比让爸爸妈妈变得无比焦灼,从而失去耐心,愈加喜欢发脾气。
大家不相信孩子的纠错能力,大家老担忧孩子走弯路。在角逐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家面对生活、工作和孩子学习的重压,自己常常不知所措。
2默默守护,静待花开
我女儿高中以前的学习虽然也有起伏,但大体上不太叫人担忧和操心。
进了高中一年级,首次期中考试竟是全班倒数第一。这之后,女儿明显地比以前愈加用功。
有一次我听女儿说:“有时我冥思苦想5分钟都不能其解的物理题,我的同桌五秒钟就给出了答案。母亲,你了解那是什么感受吗?”
作为一名理化生乱七八糟的人,我完全了解她的无助和无奈。除去理解和爱,我给不了她更多。怕女儿重压大,我和娃爸把期末考试目的定为班上倒数第五。
但现实状况却是:女儿由班上的倒数第一进步到倒数第二。比起女儿糟糕的理科成绩,大家更心疼她的努力打了水漂。
我不考虑别的人的反对,淡定地劝女儿转读文科。娃爸忧心忡忡地说:“万一她文科也读不好呢?”我淡定地回答:“万一文科也读不好,减少目的就好了。
需要认识到:大家养孩子是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并非都像《摔跤吧,父亲》里的父亲一样由于缺个冠军才要生小孩。
在和孩子相处的这一路,大家要做的就是要掌握修行和改变自己,默默守护,静待花开。
当大家本身充满了智慧和力量,孩子也自然遭到大家的影响,女儿目前的学习成绩在她的努力中渐行渐涨,考试总分渐渐进步到班上前四名。
华师一周鹏程校长说:“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拥有多姿多彩的生活,追求快乐、幸福的生活,而学业只不过该过程的一部分。”与其给孩子定一个遥不可及的目的,不如鼓励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3你未长大,我要担当
今年暑假,想到女儿立刻升入紧张的高中三年级,我和她约定:高中三年级一年的学习之余,可以看书,也可以看电视,但要离得远远的手机。
最初的半个月,女儿的确做得非常不错,天天都看书。半个月将来,她开始看电视。
之后,她说晚上回家吃饭费时,不如留在学校刷题。这个想法让我和娃爸欣慰不已。可是有一次娃爸去给女儿送饭的时候,讶然发现插座上插了一个他没用过的手机充电器,质问女儿,并在女儿口袋里发现了之前放在家的手机……
这不是女儿首次借助大家对她的信赖跟大家躲猫猫了。
大家一直游走在“信赖——被辜负——批评教育——收敛一段时间”的死循环里。虽然我和娃爸一直努力地重建对女儿的信赖,一直告诫她失去信赖是一场灾难,但总由于她认错态度好而不忍心处罚她。
于是我给女儿写了一封长信,告诉她遵守规则的重要程度与违反规则必受处罚的原则。在信中,我说:
人品,就像银行里的存款,每用一次,就少一点。甚至有时,就像没保质期的食品,只须打开破坏过,就再也不可以封存保留。
好的父母,不是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无菌的环境,而是让她掌握在复杂的环境里自我成长。
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要千锤百炼反复打磨。好的孩子,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要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好的成绩,不是试题上的那个阿拉伯数字,而是“厚德博雅、笃学敏行”的综合反映。
生活非常长,不必慌张。
你未长大,我要担当。
(图文来自互联网,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