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症结在于家庭中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出现了障碍。爸爸妈妈光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是不够的,要想使亲子交流更为顺畅,父母应该先知道成功的亲子交流所需要拥有的三个要点:
1、自我知道
爸爸妈妈应该通过问自己以下的问题来了解地觉察我们的内心活动过程:
(1)我的情绪和欲望,譬如“我听到他如此不理解爸爸妈妈,感到好难过。”
(2)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譬如:我看到他低头不语,也听到自己呼吸的急促声,想到一直以来,父子间的谈话都是这样,我问自己:为何会如此?
(3)我怎么样讲解所接收到的信息?譬如:他怕我吗?还是不想开口?或是其他是什么原因?我应该问一问。
(4)我有哪些样的情感反应?我感受的情绪有那些?譬如:感到挫折,无奈,不知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父子关系?何时能改变?
(5)我要完成什么目的?我想要什么?譬如:我想要他谈谈他内心的话。
(6)我正在干什么——语言及非语言?譬如:我责备他,他却不开口,我怒视着他;他低着头,搓着手。
(7)我所做的,能帮助我得到我想要的吗?譬如:不可以。那还有什么其他的做法吗?譬如:我声音可以柔和些,再多给他一点时间。
2、倾听总是比怎么说更要紧
普通人比较容易忽略倾听,不注意他们所说或传达的信息,急于讲解、表达我们的建议,或是匆忙下结论,导致彼此的疏离和误解。有效的倾听是一种关怀、知道和同意他们的态度,对他们的感觉和建议感兴趣,并且积极去知道,假如有不知道的地方就问了解,并给予他们准时的反溃
有效的倾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传达:
(1)用身体语言传达:可以运用眼神、表情和身体姿势传达大家想要表达的信息,,让家人了解大家想倾听、知道他们,使他们感觉被看重。不论大家采取何种姿势,非常重要的是发自真诚,由于他们肯定感受得到。
(2)用心知道他们所传递的信息:试着从他们的立场考虑。
(3)知道自己内在的信息:当大家看到家人的某种行为时,就会从大家的角度给出讲解,产生我们的想法和情绪,这类都会影响大家对他们信息的讲解和反应,因此大家在倾听时,要能知道我们的内在讯息,以防止非必须的误解。
(4)有传达信息的能力:在正确知道家人所传达的信息和我们的内在信息之后,大家还要可以了解、明确地传达我们的意思让他们知道,这样才算完成交流。表达和倾听同样要紧,没好的倾听,便没办法知道他们的意思;没好的表达,他们也没办法真的知道大家的想法。
3、尊重彼此的感觉和想法
每一个人都期望遭到别人的尊重和谅解,与家人交流时,必须要注意这一点。以下列举几个重点:
(1)暂时放手大人主观的想法:以言语表达来验证自己每个假设。很多的人际冲突、争吵和困扰,总是来自大家没去验证我们的假设,常自以为是的“假设”他们也会这么想,或是他们会同意大家的作法,所以不和他们商量,这种做法常会使家人感到生气。只有探询了他们的意思、征得他们的赞同之后,假设才能成立。不少亲子冲突的症结在于大人常以主观想法主导情境,忽视孩子的感受,因此,当孩子抛出问题时,爸爸妈妈不要立刻想以自我主观的想法主导所有,不然就会阻断进一步知道孩子心声的机会。爸爸妈妈可以在此时先接纳孩子的感受,接纳感受可能不是同意孩子的想法,而是先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比如孩子厌学时,可以先不急着发表想法,改以接纳的方法:“你今天看着仿佛非常累1、“你今天心情不太好1,以引导孩子觉察我们的情绪,表达内心的感受,再进一步解决问题。
(2)引导孩子表达真的的感受:当孩子内心感觉被接纳,产生安全感,就能放心说出真的的想法,这个时候爸爸妈妈积极倾听,不急着回话,让孩子慢慢整理思绪,说出想法,或许孩子讲完,自己理清情绪后,不待爸爸妈妈提出建议,就能找到心灵的出口。比如孩子虽然厌学,但只不过一时倦怠,情绪纾解了,就又高开心兴上学去,如果是孩子真的遇见困境与瓶颈,也能一同找到问题所在。
(3)总结、试探、回话:待孩子讲完后,爸爸妈妈可以帮孩子总结他的看法与感受,比如:“你是否由于今天考试没筹备好,所以不想去上学1,以便确认是不是真的找到问题是什么原因。
(4)等待孩子进一步澄清与倾诉:给孩子机会,补充爸爸妈妈的回话,能更深入探讨自我的感受。“我想一想,其实不是怕考试,而是我昨天算了一晚上数学,都算不会,感觉非常受挫折1
(5)启发的交流:爸爸妈妈可以在此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比如:“母亲了解如此的感觉非常沮丧,我建议考完后看看哪儿不会,再想方法弄了解1孩子这个时候或许会说:“如此一讲,我就放心了,我原先担忧考不好会挨你骂1。
(6)建设性的合作考虑:针对问题,彼此一同合作探寻解决的办法,爸爸妈妈可以说:“还可以如何做?”孩子可以考虑解决方案:“我可以找同学来家一块讨论1、“不懂的地方也可以问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