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本报刊登了一篇父母自述——《6年后我将收成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立刻在父母中引起强烈共鸣,不少父母在平台上、QQ群里推荐我们的感受。文章开头的这首打油诗,既写出了父母的焦虑、又写出了孩子的无助,近期在不少小学一年级父母QQ群中被反复传阅。
父母和学校应该怎么样配合?本报组织的有关讨论中,各路专家学者都觉得,唯有父母和学校打造起相互信赖的关系,才能解决家校之间的矛盾,真的有益于孩子的成长。但,怎么样才能真的打造起这种相互信赖的关系呢?
父母知道学校才能作出更理性判断
老师知道学生和父母,同时父母也要多知道学校。
在不少学校,为了更好地管理,学校不太期望父母过多参与学校的平时教学和管理,这无形中让父母对学校产生一种隔阂,不了解学校和老师到底在干什么?
“不少矛盾是由于交流不畅导致的,”北京教育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一位学生父母的何育萍说,“由于途径不畅通而使得一些负面情绪得到了积累,最后导致矛盾的爆发。”
“大家也有过失败的尝试。”石家庄外国语小学副校长王燕洁说,“目前大家让父母参与到学校的不少环节。大家发现,父母就算就在学校完整地待上一天,他们就会帮助学校一块做学生的工作,也会帮着学校一块做其他父母的工作。”
“把父母请到学校,这是一把双刃剑。”王燕洁说,这对老师既是一种重压也是一种勉励,父母并非来听一节课,他们会整体地感受一个班的班容班貌,这类不是作假能做出来的。另外,父母走进学校将来也能领会到教师工作的辛苦,对老师也多了一分理解。
何育萍说,父母知道学校后会进行愈加理性的考虑和判断。她自己就是非常不错的例子,由于常常跟北京中小学校长交际,所以,她有机会把孩子送进最著名的学校,她也跟不少父母一样纠结过,担忧孩子在普通学校没办法获得最好的教育,“但,跟不同学校接触过之后,我发现不少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也有非常不错的理念,也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推行着这类理念。”经过理性的考虑后,何育萍把孩子送到了单位附近的学校。
“由于知道,所以信赖。父母知道学校后就会跟学校维持着理性的距离,让学校安心做好教育。”何育萍说。
目前不少学校都成立了家委会,期望能在父母和学校之间架起交流的桥梁。教育学者、复旦大学博士付小平说,目前不少学校并没用好这个平台,没给家委会真的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使得一些家委会成了父母一同为班级作贡献的组织。
据悉,目前王燕洁所在的学校很看重家委会有哪些用途,学校所在集团有集团级别的家委会,学校也有家委会,各年级、各班也都成立了家委会,每一级家委会都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个月对工作进行研讨,然后跟老师一块参与对学生的教育。
老师家访“真的感觉到了父母的热情和真心”
今年秋天一开学,苏州教育局颁布了一项新生家访规范,即需要婴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对刚入园、入校的学生进行一次家访。
对这一规范,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不过真的走完15个家庭之后,感受还是挺深的。”苏州立达中学的总务主任马欧亚说。
现在社会对教育的批评声音不少,不少板子也直接打在学校和老师身上,这致使一些老师不想跟父母有太多接触,生怕自己哪句话说错了,被父母抓住把柄,不只给自己惹麻烦也给学校惹麻烦。
有的老师甚至悲观地说:目前的父母要不就忙着给老师送礼物,要不就等着挑老师的错。
“可是等你真的走进孩子的家,接触父母后发现,大部分父母对老师是真心实意的。”马欧亚老师说,在家访的过程中,老师知道了每一个孩子真实的成长环境,也愈加理解了父母的需要。“这很有益于以后对孩子的教育。”
不过在家访中,老师们也听到了社会上的一些传言:老师选择刚开学的日子到学生家去家访,不是就等着父母给老师送钱、送礼物吗?
马欧亚老师介绍,他一共家访了15家,没碰到什么父母真的给老师塞钱,倒是有的父母拿出家乡的枣、粗粮、笋、蘑菇等土特产让老师带走,“虽然大家没收这类东西,但真的非常高兴。”
虽然仍有不少人质疑家访这种形式,觉得在目前这个信息年代,老师跟父母的交流完全可以依赖愈加便捷、准时的现代化方法,但,要缓解日趋尖锐的家校矛盾,加强教师和父母之间的认知确实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成效也确实要远远好于隔着机器。
媒体要更多地传递正能量
家校矛盾的彻底解决还有赖于媒体的力量。“一些媒体常常夸大学校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一位中学校长说。这位校长介绍,一次学校搞活动请工人给挂横幅,结果一个人不小心摔伤了,立刻有媒体记者赶到学校,到处打听是否出现了学生自杀事件,当听说是工人不小心摔着了,记者们不一会儿就都散了。“一些媒体对大家教育并不宽容,不可以一直盯着负面事件,也要更多传递些正能量。”
北京一中校长汤朝晖也觉得,目前不少学校都在努力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学校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并无人们想象的那样糟。对于教育,整个社会都有着过于强烈的焦虑,正是这种焦虑使得教育中的各方都非常紧张,一根绷紧的绳子就算遇见非常小的力量都会迸发出强烈的反用途力。
文章开头的那位父母在打油诗最后如此写道:
“小学生教育,会有大不一样。老师非常辛苦,重点在爸爸妈妈。习惯要培养,快乐不可以丢。孩子会懂事,心态要放松。”
当父母、学校和整个社会都能平静地对待孩子的成长时,家校矛盾或许就能迎刃而解。
只须娃儿好,累累也没什么。可是娃她说,厌学校。在家被娘催,在校老师管。上课要坐直,课堂要听讲。假如没做好,被扣小红花。盼啊盼放学,还要写作业。古筝每晚弹,至少半小时。语文要阅读,天天十分钟。口算也得练,每秒1道题。英语每天听,听完要签字。拼音得默写,汉字要记牢。学校方针好,德智体美劳。今天故事赛,明日诗朗诵。布置完作业,还有健身表。上周练跳绳,本周训托球。娃说娘啊娘,我想自由玩。我说娃啊娃,你已经长大。刚上小学一年级,这里是个坎。快乐婴幼儿园,一去不复返。开始讲学习,从此有角逐。培养好习惯,规矩不可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