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共情的最好办法就是掌握倾听,也要站在孩子都角度来考虑问题。作为父母不可以一直高高在上的,命令孩子去做事情,孩子也有他一个人的思维空间。
爸爸妈妈怎么样与孩子共情
1、掌握换位考虑
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的行为探寻合理性,最大限度地理解孩子。确切说,这不是办法,而是想不想的问题。
2、掌握倾听
大家要倾听的,不只指听取孩子口语表达的内容,还包含察看孩子非语言的行为,如动作、表情、声音、语音语调。爸爸妈妈进行倾听时,要有适合的言语和肢体反应,用点头、微笑、应答等表示听了,并且听懂了。
3、表达尊重
尊重仍然是一种尤为重要的婴幼儿教育态度。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及能力,而不是凭我们的感情用事;要接纳孩子的信念和所做出的选择或决定,而不是评论或试图替其做决定;要从更善意、更正向的方向去理解孩子的看法及行为,而不是简单采取排斥的态度;要以尊重的姿态和平和的态度表达自己与孩子不一样的看法。
4、少问“为何”
当孩子表达他的想法或者感受时,爸爸妈妈要多去接纳孩子的感受,而不一直问“为何会如此”“为何会那样”。对于孩子子来讲,他的感受只不过感受,只不过情绪的正常反应,未必能回答上来“为何”。在情绪还未被疏导之前,你所问的为何只能给孩子带去重压。相反,给了孩子共情后,一般孩子会主动开口告诉你点什么。
5、积极回话而未必是每件事认可
共情的主要为了能感受和知道孩子的想法,特别要让孩子了解爸爸妈妈知道他,想认真倾听他,而不是每件事都要同意、满足孩子的所有想法,要定规矩。表达共情与坚持规则并不矛盾,只不过一个实行先后顺序的问题。先共情,再遵循规则,解决问题。
6、细致表达我们的回话和态度
不要空洞地说“我理解你”“我了解你的感受”,而要将问题细化,告诉孩子你了解他“今天打针没哭,非常勇敢”、他“被同学欺负肯定感觉非常委屈”等。
7、静静地陪着孩子也是共情
当大家遇见了不快乐的事情时,总是不想说话,也不想听到其他人在身边喋喋不休。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安静地陪在孩子身边,什么也不说。比如,当母亲看到女儿泪眼婆娑地从学校里回来时,或许她不想立刻讲述在学校里的遭遇。母亲可以走过去拥抱她,陪她静静地坐一会儿。爸爸妈妈的伴随就是给孩子的最大支持。
8、反应不要过于强烈,也不要过于冷淡
孩子向爸爸妈妈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时,爸爸妈妈的回话要有度,既不可以反应过度,给孩子带来较大重压和心理负担,也不可以过于轻描淡写,好像那是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
爸爸妈妈教育孩子的误区
一,重物质的给予,少精神的伴随。这种现象特别是在农村特别紧急。农村有不少的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外出打工赚钱,觉得都是为了孩子,说的是那样冠冕堂皇。因此他们伴随孩子的时间太少太少,孩子心里多少有点缺失。
二,重成绩,轻表现。父母觉得孩子成绩好,表现怎么样没多大的关系。他们觉得中考高考考试主如果看孩子的成绩,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一个孩子有没能力,决定他可以飞得多高,但他的品德怎么样决定他走得多远,这说明这个品德对他来讲是更为要紧的。
三,重身体健康,轻视心理健康。假如孩子有个伤风感冒,父母可能感到特不要着急,立刻送孩子去医院看病。但假如孩子不阳光不自信,情绪低落,性格孤僻,父母都不如何在乎。其实这两方面都一样的要紧,有些孩子看着快快乐乐的,但他内心却是非常孤独,非常自卑的。这就犹如不少的离异家庭的孩子就是如此的,所以大家要走进孩子内心世界,去关注他内心的活动,去帮助他走出心里的阴影,让孩子变得更
四,重名利,轻道义。虽然可能有些父母没直言不讳的告诉孩子,应该重名利,轻道义,但他自己的言行已经告诉了孩子他就是如此人。孩子在无形当中就会受家的影响,变成一个重名重利而无情无义之人。
五,重批评,轻表彰。孩子考好了表现好了,总不舍得表彰,总怕一表彰孩子的尾巴翘起来了。所以但孩子稍微有点错,父母就上纲上线地进行教育。其实孩子是夸出来的,大家应该多多表彰,少批评。
怎么样和孩子之间培养感情呢
第一,用共情心。
多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让孩子得到理解和关爱,讲出孩子的感受,不说评判的话,只说出发生的事实,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才会得到成长。
第二,多用心听听孩子说的话
有时候,父母都没耐心听完孩子的话,才会产生对立和矛盾,多听听孩子说了什么,不需要去评价,只须说:嗯,是如此啊!孩子需要的是尊重,父母想听他说,心里重压就会得到释放,别说指责的话,孩子已经有了判断,得到了父母的倾听,下次心里有烦恼还会想告诉你的!
第三,用疏导而不是堵住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父母看到孩子做错了事情时,不要用指责的方法,来试图堵住孩子的行为,而要用疏导的办法,引导孩子讲出内心的感受,让孩子来讲出,他计划用什么办法来解决,父母可以一条一条剖析给孩子,如此做的后果是什么,不要过早就给建议,孩子听多了建议,就会觉得是批评,把决定权交给孩子,想要孩子成长,只有持续的尝试,在磨练中成长,孩子才会不怕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