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父母无时无刻都把孩子当作教育对象,不断地施以各种教育,搞得孩子和父母都疲惫不堪。对于此种现象,大家称之为“过度教育”。当下,教育收获梦想看上去更为急迫,缘由有2、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过度教育”和疏于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做法,但却会导致同样一种后果,那就是违背孩子正常的进步规律,给孩子的成长过程设置非必须的障碍。综合来看,“过度教育”主要有如下几种潜在的危险。
其一,改革开放35年来飞速成长起来的中间阶层,多是教育的受益者,沿着教育所铺就的台阶拾级而上,进入一个相对优越的社会地方,这既是深入人心、很难动摇的教育期待,是他们熟知且习惯的路径依靠,还是这个社会认同的上升通道。确切地说,常识改变命,已经成为大家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中间阶层强盛的教育期待日渐焦躁,焦躁源自纵向的代际流动对比,这一代爸爸妈妈已经习惯了向上流动的趋势,但到子女身上,机会空间已经逼仄,他们需要调整和减少志向:不再追求子女的代际向上流动,也要竭力预防代际之间的下滑,保障子女地位无明显降低。
焦虑还源自横向的重压:一个社会越不均衡,教育投资的重压就越大。“盖茨比曲线”的横轴是收入的均衡度,纵轴是代际的流动性,它揭示一个要紧 的现象:收入越不均衡的国家,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越受父辈地位的影响,子辈摆脱父辈地位向上流动的机会越低。这也是“拼爹”之所以存在是什么原因。
其二,独生子女政策不允许家庭教育投资的失败。一个孩子寄托了所有些期待,爸爸妈妈不只不同意独生子失败,甚至不同意平庸。
一方面是机会空间的逼仄,教育上升通道的拥挤,其次是教育不只事关家族的社会继替与宏业,更是稀缺机会分配的代理机制。这样,它的运作逻辑就看上去特别要紧。
“把蛋糕做大,让更多的人可以吃到”——投资教育,不只成为个人与家庭,也成为政府合理且正当的选择。运用加法甚至乘法逻辑,教育以乐观的增长, 满足更多人的需要。然而,越多的教育就越怎么样?它能回避人与人角逐中的机会博弈吗?做大的蛋糕怎么样与稀缺的资源与机会兑现?何为“人民认可的教育”? 一般的理解是“优质的”和“均衡的”教育,然而,“优质”有时正在于“稀缺”。
稀缺何以可能?保障稀缺性的规范逻辑为:高角逐、高排斥与高垄断。即教育机会上的高角逐,教育筛选中的高排斥,核心利益的高垄断。在此规范逻辑 下,有限理性驱使人选择“垫脚方案”:在剧场看戏,四周都静坐时,站起来会看得更了解;左邻右舍都站起来时,垫脚能看得更了解;当所有些脚都垫起来时,哪个又能看得更了解?
在基础教育中,学业负担为什么越减越重?由于学业结果事关稀缺机会。面对非常多人、参差不齐又都渴望获奖的选手,竞赛规则的拟定成为技术难点——既要确保参与的大众性,又要确定获胜的稀缺性,要平衡地玩好这一戏法,还真困难。这就需要规则不断地推陈出新。
在精英高等教育年代,本科学历就能获得很好的工作机会;在大众高等教育的今天,硕士学位已经贬值。然而,大学毕业生巨大的就业重压,逼迫研究 生教育不断扩大规模,甚至波及博士教育。当中国博士教育水平屡被诘问时,通过增长教育年限以获得稀缺机会的方案,已意义不大。筛选的核心已不在数目的多, 而在水平的高,即稀缺性体现于水平的高低,体现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不一样的院校层次:有吸引力的就业职位不断提升门槛,不只需要211院校,更苛刻的要 985高校,甚至爆出非“三北”、“五清”(本、硕、博外加中学、小学均为清华不考虑的传说——既荒诞又合理——精英的垄断性、 排斥性已淋漓尽致。愈加多的家庭畏难于中国教育的高角逐,失望于中国教育的低回报,转向国际教育市场,“海龟”开始变成“海待”……这正是“过度教育”得以产生的规范逻辑。
对个人及家庭来讲,教育投资已成为一场本钱高昂的豪赌。难道他们没意识到风险吗?非也。问题是:难道他们还可以有别的选择吗?好似一场激烈且漫长的马拉松竞赛,参赛者能看到的只不过一个个具体的对手,稀缺的机会好似阳光下的影子,当你要抓住它时,它又跑了,在不远处顽皮地向你招手……你只有咬牙 坚持跑下去,不舍弃就意味着期望,可能也会有机会;而舍弃即彻底地失败——这正是“过度教育”得以产生的心理动因。
教育在此已成为一种防御性的方案,不参与即出局,准确地说,大众高等教育年代,更多更高的教育已变成一种强制性的资格需要。在此情势下,教育想不“过度”也难!大家忧虑的是:这场教育投资的盛宴将由哪个、且以何种方法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