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教育  家庭  学习  教育资讯  幼教  家庭教育  初中  高中  小学  家庭教育帮 

2021年部编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

   日期:2025-02-11     来源:www.vs2358.com    浏览:688    
文章简介:因“月”而游, 因“闲”而作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所写的一篇赏月记游之作。全文仅80余字,却生动形象地为大家呈现了一幅清冷的月光图,展示了“闲人”的心绪经历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因“月”而游, 因“闲”而作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所写的一篇赏月记游之作。全文仅80余字,却生动形象地为大家呈现了一幅清冷的月光图,展示了“闲人”的心绪经历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夜游之因——月色入户

  【剪辑一】元丰六年10月12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这一句明确地交代了夜游的时间是初冬的一个夜晚(10月12日夜)。按理说,进入初冬,天气已冷,应尽快入睡才是,本来作者也是这么计划的,哪知一轮明月却“推”门而入,惹得作者睡意全无,心情也跟着亢奋起来,于是萌生了要到屋外赏月的念头。

★夜游之人——因月未寝

  【剪辑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作者自己因月未寝,而与作者有着相同命的友人张怀民,也是夜不可以寐。可见,两人皆因“月色入户”而勾起了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相同的生活际遇,共有些月夜美景,让两个情趣相同的人一块漫步在庭院中。[来源:Z*xx*k.Com]

★夜游之景——积水空明

  【剪辑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来源:学科网ZXXK]

  这三句还是写月,只是从侧面来写,且写得生动活泼,不落窠臼:月光是这样的澄澈,以至于承天寺的庭院中,就像是一汪积水那样空明,连“水中藻、荇”都看得一目了然。但仔细一瞧,才发现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投影![来源:学。科。网]

★夜游之情——何夜无月

  【剪辑四】何夜无月?什么地方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此句借月抒情。一轮明月,不只使作者的情变得明朗愉悦,而且也让他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到精神的寄托,变得愈加旷达乐观。是啊,个人的命与广袤的时空相比,实在微不足道。月色夜夜都有,竹柏处处皆是,但唯有情趣优雅的人才可以赏析它。

 

 

 

 

多角度呈现景之“美”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文,廖廖68个字,却囊古今,括四时,兼晨昏,包山川草木,括飞禽走兽,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似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清幽隽雅,叩击着读者的心灵。

  【剪辑一】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俯仰相衬,远近纵观,山水交映,韵味无穷。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瞰,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剪辑二】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这两句晨昏更迭,动静交替视听交融,立体感十足。清晨,白雾缭绕,似烟如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画面清爽、跳跃,恍若世外桃源。

  【剪辑三】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两句直抒山水之“美”,铿锵有力。开篇点染,结尾收笔,一开一合,尽得妙趣。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表露无遗,表达出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文末强调自从谢灵运以来,无人可以赏析山水美景的妙处,而作者却可以从中发现其无尽的乐趣,以无写有,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