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管认真学习,什么都不需要你干!”这是不少父母非常朴素的想法。
等到养出一个什么都不会干的巨婴孩子时,总是追悔莫及。 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做家务的孩子以后更有出息,幸福指数也更高。做家务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 趁着暑假,放下让孩子学做家务吧。快到一年的开学季,婴幼儿园小班马上哭声一片,一年级面对筹备文具、整理书包将会各种惊慌失措。
假如说孩子年龄小,上述“风景”尚情有可原,那样大一新生宿舍楼里爸爸妈妈们喜气洋洋地忙着购买生活用具、整理床铺、洗洗涮涮的热闹场面则多少会叫人感觉不适……
“你只管认真学习,什么都不需要你干!”多少爸爸妈妈正在以“爱”之名走上养废孩子的道路。
孩子什么都不干,错在爸爸妈妈
“我想干”的时候,你不让我干!目前凭什么嫌我“什么都不干”?
每一个孩子过去都是想劳动、爱劳动的可爱孩子,都过去有过自理、自立和服务别人的强烈动机。
孩子想要通过自己努力,适应将来社会生活的愿望已经初露端倪。
可是,是什么让现实变成了:
两岁时的女儿想要帮着包饺子,20岁的女儿等着母亲把饭菜端上桌;两岁的儿子想要自己洗袜子,20岁的儿子攒了一大盆臭袜子;两岁的孩子听到母亲说累了,挥动小拳头说“母亲我助你捶捶”,20岁的时候说“母亲我好累,你帮我捶捶”……
为何孩子会感觉爸爸妈妈的付出理所当然,甚至理直气壮地压榨和索取。
为何不少大学生工作中一言不合就“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地炒掉工作,甚至以“爷”自居?
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长大后的问题,总是来源于幼年。
千万莫到孩子成年后才追悔莫及,必须要适应孩子自理、自立、服务别人的成长需要,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爱劳动的好习惯;
不要忘记“德智体美”后面还有个“劳”,只有如此才是让孩子真的的全方位进步。
孩子萌芽中的“自立”与“自理”,你get到了吗?
没一个爸爸妈妈不喜欢我们的孩子。
不少爸爸妈妈之所以会忽略,甚至否定孩子早期表现出的“自立”“自理”愿望,大多是由于不知道这种行为表现背后的意义。
没意识到孩子想要自己吃饭,预示着他想要成为一个像父亲、母亲一样“有能力”的“大人”,没理解这是孩子迈向自理的第一步。
因而会将孩子抢勺子、筷子等行为解析为“捣乱”,因而会嫌孩子弄得满桌子都是饭菜,责备孩子“诚心”给人添乱。
却不知,孩子这种行为恰恰是想要掌握吃饭,以少给爸爸妈妈添乱。
在幼年时期,只须洞察孩子的需要并可以给予肯定的支持和鼓励,培养一个生活小能手其实并不难。
譬如,当孩子还没刷碗池高的时候,一直想要帮忙刷碗,这个时候只须让他尝试着从洗我们的塑料碗或不锈钢碗开始,参与到家务活动中来。
不仅能够训练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通过训练获得一些基本的存活技能;
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感觉到来自爸爸妈妈的理解与信赖,让他真的的感觉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份子。
当然,孩子开始或许会非常慢、洗不干净,不要紧,再偷偷帮他洗一遍就是了。
所以当孩子抢着扫地、擦桌子的时候可以放下,将这项“工作”交给他。
让孩子干家务,居然有这么多好处
毋庸置疑,家务活动可以让孩子的家务技能得到提高。但做家务的意义却并不在于劳动本身。
下面这幅图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的冰山模型。
用冰山比喻大家每一个人的话,大家一部分是外显的、容易被别人察看到的“冰山上部”,一部分则是深藏于水下,不容易被发现的“冰山底座”。
虽然冰山上部的常识和技能,比较容易被知道到,但它却受制于冰山底座的结实程度。
假如一个孩子的社会角色意识、自我认知、个性特点和行为动机四个方面建构不好的,那样常识和技能势必成为无本之木,很难真的持久地显现优势。
相反,那些依靠于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常识和技能部分,在孩子心智成熟后是十分容易学得的;
因此早期将四个方面的冰山底座打好会成为影响一个孩子将来进步的重点原因。
★ 形成积极自我意识:我非常能干!
看上去让孩子“受累”的劳动,孩子收成的可是满满的胜任感和幸福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俗话说就是打造“自信”。
在孩子眼中“长大”意味着像父亲、母亲一样,而父亲、母亲在孩子眼中的形象是什么?
可以做饭、刷碗、洗衣服,自如地支配我们的生活,也就是“做家务”是其中要紧一项尤为重要的内容。
所以,别以为孩子会感觉非常累,相反他非常享受!
当他成功地把地清扫“干净”后,孩子就会获得一种胜任感,“我非常能干!”,这就是孩子积极自我意识的源泉。
★ 渐渐认识到我们的角色:我是哪个,可以干什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会生活场合,参与家务可以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用途;
意识到我是家庭一份子,我可以帮助家人做些什么。
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两项他有兴趣的家务活动,并将之委托予孩子。
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醒他坚持,渐渐形成孩子的责任意识,这件事就是我的责任。
譬如可以让孩子天天负责喂鱼,或者吃饭后将桌椅整理好。
伴随孩子能力的提升再渐渐扩大到其他家务。
其实是婴幼儿园、小学里的值日生都是在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和别人和社会的关系,感受社会角色。
在这类活动中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责任感。
★ 做家务形成的能力:培养乐观、助人的个性品质
会收拾我们的生活,可以做家务的孩子,也会更为乐观。
譬如,婴幼儿园小班离别焦虑较强的婴幼儿,总是自理能力也比较弱;
譬如不会自己吃饭、不会穿脱衣服、上卫生间,因此面对陌生环境会更为无助。
相反,假如一个孩子这类都已经会了,自然当面对一个老师照料几十名婴幼儿的时候,就能自己解决问题;
对环境就会有较好的控制感,不会感觉到不少恐惧,更能融入集体,个性也自然会更为开朗、乐观。
当然,假如孩子这类能力强,无论是自己还是老师都会让他帮助别的人,孩子更容易打造“我可以帮助别的人”的意识与习惯。
所以说,孩子做家务貌似无关紧要,但却与其积极和乐观的个性特点密切有关。
★ 从“我能干”到“我想干”,帮助内部动机的形成
大家身边总有一些人做事积极主动,特别有“眼力见儿”,不少事情不需要吩咐,就已经主动做了。
但也有一些人,做事被动,工作中一直“等”“靠”“要”,说一下动一下,甚至说几下才动一下。
其实这并不是全然EQ的问题,更代表着一种行为习惯,表现为行为的特定动机。
“等”“靠”“要”的人缺少行为的内在动力,做事全靠其他人需要;
积极主动人则“眼力有活儿”,想主动去做,恰恰是这个“想”才让他眼里有活;
这种行为习惯渐渐形成了一种做事积极主动风格,令其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受周遭人的喜欢和欢迎。
孩子可做的事不少,譬如在餐前、餐后摆设碗、分调羹、整理桌面,当家的小值日生来打扫、铺床、喂养宠物。
通过这类活动,孩子可以渐渐从自我服务过渡到为家人、为集体、为社会服务,成长为一个开朗、积极、有自信、有责任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