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教育  家庭  学习  教育资讯  幼教  家庭教育  初中  高中  小学  家庭教育帮 

2019年上海高中二年级上学期语文预习要点汇总

   日期:2025-02-10     来源:www.nurll.com    浏览:357    
文章简介: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赏析中外小说: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相对于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而言,这几篇小说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赏析中外小说: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相对于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而言,这几篇小说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

㈠《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为该书序幕之一,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伙族做了具体的介绍,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都体现了中国古时候小说的艺术特点。

㈡《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关注的是一位下层农村妇女祥林嫂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鲁迅关注农民命、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收获。

㈢《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成功塑造了一位“硬汉子”形象。作品中充满象征意味的故事,简洁洗练的文风,生动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海明威炉火纯青的叙事艺术。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点,赏析《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剖析这三个要点把握小说的主旨。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剖析则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非常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地亚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可以从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另外,在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含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与作者的叙述语言的品味。前者在剖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后者则需要单独拿出来剖析。《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两篇的叙述语言相对比较客观,大家平常所看到的小说大多是如此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老人与海》的叙述语言,前者的有意拖沓、刻意啰唆,后者的简洁明快,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赏析七首唐诗:

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

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杜甫的律诗沉郁顿挫,音律优美,构思奇妙,《蜀道难》和《秋兴》《咏怀古迹》《登高》分别代表了他们诗歌的最高收获。

白居易是中唐最著名的诗人,他的《琵琶行》叙事与抒情结合,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挚的情感。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一生在政治夹缝中求存活,内心的抑郁不能志,使他更多在诗歌中抒发个人情感,《锦瑟》《马嵬》都体现了这个特征。

 

赏析这类作品,应该注意两个方面:

1、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诗歌长于抒情,它凝练的词句、富于想像的跳跃式结构、富有音乐美的韵律和步伐,使它更便于或含蓄或直接地抒发情感。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大家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领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第一要抓好朗读和背诵,但应该注意读诗要有读诗的方法,快慢徐急、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与形式适配,譬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读《琵琶行》要雅正悲慨,具体到每一句,也有不一样的读法,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已有提示,此处不再赘述。第二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只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局势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况和心理特点。

 

2、是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古人云:诗无达诂。诗人的情感总是隐藏在写实或想像的画面背后,有不少“月朦胧,鸟朦胧”,很难捉摸。因此,不一样的人对同一首诗可能具备不一样的感悟、不一样的体验,这是正常的。像本单元所选的《锦瑟》,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身就有丰富的多解性,各种说法恐怕都有适当的成分,大家且不可以别黑白而定一尊,教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否定可能非常有道理的个性化体验。其他诗歌如《蜀道难》《咏怀古迹》等虽然诗意较为明朗,但理解上更不是没分歧。

 

背诵篇目:李白:《蜀道难》

杜甫:《秋兴》(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白居易:《琵琶行》

李商隐:《锦瑟》《马嵬》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学习古时候议论散文:

中国古时候散文在先秦有两个流派: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以叙事为主,后者多是议论性的文章。本单元所选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就是诸子散文一派,前者是对话体的论辩文,语言犀利,步步紧逼,气势逼人,后者为长篇论文的节选,句式整齐,善用多元化的比喻。西汉时期,贾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优良传统,总结秦代灭亡的教训,写了著名的《过秦论》。这篇文章通篇一气贯之,气势充沛,雄辩有力。到了唐代,韩愈主张“古文运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倡导写文章要“惟陈言之务去”,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师说》一文体现了作者的这一艺术追求。

学习这个单元,第一要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和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句式和容易见到的文化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第二应该注意学习文章立论、论证的办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寡人之于国也》需要学会的文言常识:

1.生字

曳: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鸡豚狗彘:tún zhì   庠序:xiáng 莩:piǎo  好战:hào      不王者:wàng

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翻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涂有饿莩:涂,同“途”,道路。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3.说说下面加点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河内凶:古义:谷物收获不好,荒年;今义:凶恶,残暴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着;今义:表示赞同,认同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指普通的行走。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开仓救济;今义:发现、出发

王无罪岁:古义:年成;今义:指年龄

 

4.几个重点词汇的讲解

填然鼓之:象声词,指击鼓声

养生丧死:供养活人为死人安葬

孝悌:尊敬爸爸妈妈,敬爱兄长

负戴:负担。负,背负;戴,把东西顶头上。

 

5.指出下面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寡人之于国:对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

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以:请以战喻:用

    可以无饥矣:凭着

    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第一个食,吃,动词;第二个,食物,名词

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亩之宅:“的”,助词

 

6.指出下面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讲解

填然鼓之:名作动,击鼓

树之以桑:名作动,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上

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

然而不王者:名作动,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7.指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并口译

是亦走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非我也,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以桑树之”

 

《劝学》需要学会的文言常识:

一.字词讲解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使用方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天天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

③名词用作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吃

 

二.特殊句式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用来……的方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过秦论》需要学会的文言常识: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哪个何(通“喝”)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古今异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以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                          担负         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喜欢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爱护、爱惜、喜欢

宽厚而爱人                          爱护人民        老公或老婆;交往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划分       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的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动用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总结,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点和状况,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使用方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使用方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使用方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使用方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使用方法 使……灭亡

教师总结: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使用方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如何”的意思,这说明这类动词都产生了使动使用方法。

 

C、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教师总结: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如何”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4、一词多义

①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统率、指挥

②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逃兵、逃亡。的人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动使用方法,使……灭亡

③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地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结实

④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 丢失

因遗策。遗留

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 规章、规范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 量、计算

 

5、请分不要说明下列各句的特点。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判断句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被动句

③陈利兵而哪个何。 宾语前置句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介词结构后置

 

6、成语

同年而语    度长絜大

《师说》需要学会的文言常识: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念书dú  或不焉fǒu—不可以bù  经传zhuàn—传道chuán   聃dān——冉rǎn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念书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推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  古义:普通人,普通人。今义:很多人。

所以  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等于“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  古义:未必。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义:用不着,无需。

 

5、词类活用 :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能”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使用方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使用方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使用方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6、要紧句式:

1) 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 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可以及(之)。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医生)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医生)则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7、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使用方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辨别,动词)②可知矣(了解,知道)

文言虚词

① 作代词,有两种状况:

指代人或事物。  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等于“这种”、“这类” 。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状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等于“的”。  如“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状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作动词,“到”、“往” 。 如“吾欲之南海”

①  作代词,有四种状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如“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如“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状况:

表猜测。 如“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如“今其智乃反不可以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背诵篇目: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背诵全文)

          荀子:《劝学》(背诵全文)

          贾谊:《过秦论》(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韩愈:《师说》(背诵全文)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学习科学文静作品:

《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经历》。前二篇文章都是科普作品,介绍一些科学常识,但风格又有所不同。《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综述性的科技小论文,结构明确,语言虽然较形象,但却是客观描述,极少个性化的语言。《宇宙的边疆》是一篇解释说明词,以“大家探索宇宙的旅程”贯串全文,详细介绍了宇宙的组成状况,有议论也有情感抒发,作者娓娓道来,就像一个促膝谈心的朋友,亲切而自然。最后一篇《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经历》是一篇自传性质的文章,作者讲述了自己童年的两件与科学接触的趣事。

学习这一单元,第一要看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激起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科学文静作品语言严谨、精准、有分寸,在涉及科学常识的问题上,毫不含糊,本单元课文中的很多句子都体现了这一点,这也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实事求是精神。另外,前边提到《动物游戏之谜》的结构,可能大部分老师把这一结构板书在黑板上就完了,假如大家再深入考虑一下,大家就会发现,科技小论文之所以一般都使用如此的结构,事实上是由于这符合科学发现的一般思维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发现问题,剖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可见,学习科普文章所反映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办法,有时并非虚头巴脑的事,完全可以落到实处。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